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國際分類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作者: 陳敏珍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國際分類法係國際一般圖書館藏書排架分類法(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for the Arrangement of Books on the Shelves of General Libraries)的簡稱,由賴德爾(Fremont Rider)所設計,於1961年出版。賴德爾畢業於紐約州立圖書館學校(New York State Library School),曾任衛斯里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圖書館館長,同時是著名的編輯者、出版者及作家。他與杜威(Melvil Dewey)熟識,並曾參與杜威十進分類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之修訂。
  由於賴德爾學經歷相當豐富,因此他對於國際分類法之制訂有其獨到的見解,此分類法的基本理念有下列數點:(1)國際性--分類法必須能通用於世界各國,放在文化與信念各方面均應保持中立;(2)普通性--此分類法係為藏書量在1,000,000冊以內的一般圖書館而設計,故其類目應具普通性,而有別於專門的分類法;(3)非取代性--此分類法適於新的圖書館使用,故已採用杜威十進分類法或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者不須重新分類;(4)排架分類(Shelf Classification)--排架分類主要以訂定圖書安置於架上之順序為重,其分類較為粗略。它不同於目錄分類(Classification for Catalogues and Bibliographies)與檢索系統(Retrieval System),其以主題內容為重,分類較為精細;(5)列舉式分類--以簡易便於應用為原則,故不採用分析綜合分類(Analytico-Synthetic Classification)。
  國際分類法的主要架構與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相似,形式與地理複分列於每一個主要類目,通常使用相同的註解,但科技類僅戰爭科學與運輸兩類有地理複分。其註記由3個字母組成,可以由書號(Book Number)來擴展。此號碼取自畢氏時代書號(Bisco Date Table)的字母組合,再加作者姓氏的第一個字母。此分類法未提供輔助表供參考,全部類表共計有14,000個細目。
  綜合而言,國際分類法主要的優點為:(1)它綜合杜威十進分類法、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及布里斯(Henry Evelyn Bliss)的書目分類法(Bibliographic Classification)之特點,故在類目之配置、排序、新穎性等方面,均較以往之分類法優;(2)內容毫無偏頗,增加許多非美國性主題。諸如動物活體解剖、社會主義、馬克斯主義及少數民族等類目均有合理分配;(3)註記符號簡單明瞭,易於使用。然其缺點為:(1)許多類目均為期刊設置一專號,相當不合宜;(2)有些類目缺乏平衡及一致性,如自動化、教育心理學等類目分類過細,顯得十分擁擠。另有關教會財務與募款重覆出現於許多類號;(3)缺乏相關之指引與輔助說明;(4)在類表的運用方面,館員的自主性較低。
  此分類法於1961年刊行,然次年10月26日,賴德爾即逝世,故未曾修訂過,幾乎沒有一個圖書館真正採用過它。雖然如此,賴德爾於國際分類法所提倡的許多觀念與原則,為許多分類學家採納,並作為分類表之修訂與評鑑的依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國際分類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