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統覺測驗 - 教育百科
主 | |
題 | |
統 | |
覺 | |
測 | |
驗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
作者: | 呂錘卿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主題統覺測驗」是人格測驗中投射技術的一種;投射技術可分聯想技術、完成技術、編造技術、表現技術等四種,主題統覺測驗是屬於編造技術。其方法是提供一些圖片為刺激,要求受試者編造一個故事。 此測驗是一九三五年由莫瑞(H.A. Murray)和摩根(C.D. Morgan)在哈佛臨床心理中心所發展出來的,目前也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和研究上,同時,也成為其他工具發展的模式。 主題統覺測驗的基本假設是:個人面對圖畫所編造的故事,與其生活經驗有密切關係。其所編的故事內容,雖然受到當時的動機與情緒狀況的影響,但是往往包括個人所壓抑的潛意識。易言之,個人在編造故事時,常常不知不覺地把隱藏在內心的衝突與慾望穿插在故事的情節中。 在使用此測驗時,實際上只由三十張圖片中選取二十張,包括一張空白的卡片;測驗時,每次給受試者一張圖片,要求其依自己的想像編造一個故事。雖然故事內容並未限制,但要受試者說出圖中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造成那樣的結局?這個結局演變下去會有什麼結果?每張圖片的測量時間大概五分鐘左右。對空白圖片的施測,是要受試者想像卡片上有圖畫,描述他並編造一個故事。施測分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中,使用十張圖片;在第二個階段中,使用的圖片要選擇比較新奇、引人注目或奇異的圖畫,並鼓勵受試者盡量自由想像。 在解釋測驗的故事時,施測者必須找出誰是「英雄」,也就是反應受試者自己所認同的人物。然後按照莫瑞的「需求」和「壓力」列表來分析故事的內容,需求如成就、親和性和攻擊性等。壓力指的是可能有助於,也可能會干擾需求的滿足之環境壓力,例如,受到別人的攻擊和批評感到難過、受到關懷而自覺舒服,或陷於海灘而可能有生命危險等都是壓力的例子。為了測驗個體某一特殊需求或壓力的強度和重要性,就要特別注意該需求或壓力在不同故事中出現的強度、頻率和延續時間。另外也要注意到他與某一個圖形單獨而特別的連結,因為TAT的假設是:對每張卡片而言,受測者的反應若比一般反應更不尋常,表示該卡片對個體有顯著的意義。 TAT雖然有相當多關於正常反應的常模資料,包括每張卡片如何被知覺、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角色、情緒性的音調、產生反應的速度、故事的長短等,可作為解釋個體反應的參考,但大多數臨床研究者仍依照他們過去使用該測驗所建的「主觀常模」來解釋。 此測驗在人格研究方面的使用,相當盛行。不過其評分和解釋仍然十分主觀,施測時也需要有專門訓練的人員才能勝任。近年來,使用著重在某一項需求的測量,如性、攻擊性和成就動機等。同時,為了適用於不同年齡層受試者,也有不同版本的測驗。 一九四九年湯姆生(J.M. Thompson)改編此測驗,以適用於美國黑人受試者,其畫片包含黑、白主角。比列克(L. Bellack)於一九四九年編製兒童統覺測驗(Children's Apperception Test, CAT),適用於三歲至十歲兒童,此測驗所用的畫片主要都是動物。後來研究發現人物畫片可能對兒童也許更具有臨床價值,因此比列克和比列克(S. Bellack)於一九六五年乃編製了以人物畫片為主的測驗,稱為CAT-H(H指畫片為human figures)。他們兩人又於一九七三年編製成適用於老年受試者的「年長統覺技術」(Senior Apperception Technique, SAT)。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