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錄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í l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實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í lù |
解釋:
1.據實的記載。《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贊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則將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 2.史體的一種。於一帝崩後,取其起居注、日錄、時政記等記注之作,並詔令章奏等,年經月緯,彙而成編。如《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周興嗣梁皇帝實錄三卷,記武帝事。 3.記述私人事跡的著作。如《四庫提要》、史部傳記類存目有孔氏實錄一卷,不著撰人名氏。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實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沈律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實錄為中國傳統史籍之一,為封建時代記載一朝一代皇帝在位期間重要史實的資料性編年體史冊。一般以所記皇帝的謚號或廟號為書名,如唐〔順宗實錄〕、清〔世祖章皇帝實錄〕。也有以某一王朝命名的合刊本,如〔明實錄〕、〔清實錄〕等。中國最早有關實錄的著錄,見於〔隋書經籍志〕卷2的〔梁皇帝實錄〕3卷,為周興嗣撰,記梁武帝時史事。唐代以後,實錄均由官修。每當某位皇帝去世,即由繼位者指令史臣撰修先皇一朝之實錄,歷代相沿,成為定制。實錄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書大臣卒時可附記生平。所載內容,並非皆為史實,也有不盡不實之處。由於它是依據檔冊及起居注等原始資料修撰而成,所記載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在時間、地點、人物姓名及主要情節上,大都有史實根據,所以歷代修纂正史,多取材於實錄。鑒於它的檔案性史料的作用,在原始檔案史料已經不存或所存不全的情況下,其重要史料價值是無可替代的。由於實錄的內容,往往涉及宮廷機密,修成之後,均藏於宮禁或有司,從不刊行流布,以至隨封建王朝的興衰交替,大都燬於兵火。南北朝至元代的實錄,除唐〔順宗實錄〕及宋〔太祖實錄〕殘本20卷外,皆已佚失。明清兩代的實錄,較完整地保存至今。明代共16位皇帝,有13部實錄存留,共2,909卷,約1,600餘萬字。從清朝第一代太祖至光緒帝〔德宗景皇帝實錄〕止,共修撰過11部實錄。清代實錄館為一個臨時機構,開館後,從宮內調取上諭、硃批諭旨;從內閣調取起居注及其他原始檔案,由纂修官理清年月,按纂修凡例加以選編。因此,清代實錄是經過整理編纂而成的現存清史原始史料,為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必須憑藉的重要文獻。清時,實錄從未公布,只繕寫若干部藏在北京及瀋陽兩地的宮禁裡,能讀到的人很少。1936年,偽滿洲國滿日文化協會據盛京崇謨閣藏本影印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實錄及〔滿洲實錄〕、〔宣統政紀〕。1964年,臺灣華聯出版社據以翻印,臺灣大通書局又印〔大清歷朝實錄〕。1986年,北京中華書局採用與偽滿本不同的底本,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皇史宬大紅綾本3,388卷、原上書房小黃綾本8卷、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定稿本667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原乾清宮小紅綾本349卷、遼寧省檔案館藏原盛京崇謨閣大紅綾本21卷重新整理影印,是為目前最好的一部實錄。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實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