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美感教育思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感教育是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所倡導的一項教育思潮。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山陰縣人;生於清同治七年(1868),卒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民國元年(191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擔任第一任教育總長,並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文中「據清季學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五項宗旨加以修正,改為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五項」,第一次把美育列入中國的教育宗旨當中。
  蔡元培深受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影響,把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教育視為現象世界,而世界觀教育、美育屬於實體世界,教育之終極目的,在於追求超現世的實體世界,使人達到最高的精神境界,此即為世界觀教育,而又以美感教育為橋梁。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文中,蔡元培曾說:「提撕實體觀念之方法如何?曰:消極方面,使對於現象世界,無厭棄而亦無執著;積極方面,使對於實體世界,非常渴慕而漸進於領悟,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而惟時時懸一『無方體無終始之世界觀』以為鵠,如是之教育,吾無以名之,名之曰:世界觀教育。」又說:「然則何道之由?曰:由美感之教育。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之津梁;此為康德所創造,……。在現象世界,凡人均有愛惡驚懼、喜怒悲樂之情,隨離合生死、禍福利害之現象而流轉。至美術,則即以此等現象為資料,而能使對之者,自美感以外,一無雜念。……既脫離一切現象,相對之感情,而為渾然之美感,則即所謂與造物為友,而已接觸於實體世界之觀念矣。故教育家欲由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於實體世界之觀念 ,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民國六年(1917),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學會講演時,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認為宗教之起源,乃基於知識、意志、感情三者,由於近代科學發達、社會進步,使知識、意志皆離宗教而獨立,於是宗教所最有密切關係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謂美感。最後,他主張應該捨宗教而重美育,他說:「專尚陶養感情之術,則莫如捨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的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亦即利用美育以涵養人之高尚情操。
  民國十一年,蔡元培又發表〔美育實施的方法〕一文,主張將美育普及於家庭、學校、社會當中,使人生息於其間,無往而不觸發美感,以消除暴戾之氣、粗鄙之態、狹隘之私,讓人自始至終浸潤於美的世界裡。
  美感教育經蔡元培的提倡,對當時的影響主要有三:(1)普通中小學藝術科目的增加:由手工、圖畫兩科增設音樂科,時間亦增加百分之十八;(2)美術專門學校的設立:首創者為民國元年之上海美術院;(3)高等教育的配合:大學設置藝術學院,高級師範學校增設藝術組。現今我國教育部並把美育列為五育之一,亦是受美感教育思潮的影響所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美感教育思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