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敗俱傷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iǎng bài jù shā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兩敗俱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iǎng bài jù shāng |
解釋:
雙方互相爭鬥,同受損害。《官場現形記》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迴護他三人,將來一定兩敗俱傷,於大人反為無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兩敗俱傷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釋義: 兩者相爭,俱受損傷。語本《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 |
|
典故說明:
「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使用類別 用在「兩方俱敗」的表述上。 例句
|
|
辨識: 近義成語 鷸蚌相爭 形音辨誤 |
|
典源: 《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1)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2),則嚮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3),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姦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注解〕 (1) 把持者:指宦官。 (2) 帷闥:張帷之門,比喻近處。闥,音ㄊㄚˋ,門。 (3) 質:音ㄓˋ,用財物或人作為抵押。 |
|
書證:
01.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四.外郡.靈巖山》:「因山人爭搆起見,兩敗俱傷。」
02.明.于慎行《穀山筆麈》卷五:「近世有一士夫,得人私書,奏而詰之,兩敗俱傷,為公論所薄。」
03.清.李漁《比目魚》第二五齣:「若教他無端馬革將屍褁,倒不如早向蛟龍腹內藏。還思想,休使這前功盡棄,坐看他兩敗俱傷。」
04.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八.姑妄聽之四》:「蓋不忍其憤,急於一逞,未有不兩敗俱傷者。」
05.《官場現形記》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迴護他三人,將來一定兩敗俱傷,於大人反為無益。」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兩敗俱傷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