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不材之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不材之木原意是指無可取之材,是無用的樹木;語出〔莊子.山木篇〕,借以比喻說明「無用之用」的道理(參見「大而無用」)。〔莊子〕一書中,曾多次提到大而無用的巨樹,正因為無所取材,對人毫無用處,人才不砍伐它,所以才能全生保命。如〔逍遙遊〕中提到大樗大而無用,匠者不顧。〔人間世〕中提到曲轅櫟社樹,因是散木而為匠石所不取,卻受民眾崇奉膜拜。南伯子綦見商邱大木,枝葉繁茂,蔭庇甚廣,細枝拳曲,不可作棟樑;樹根木紋旋散,不可作棺槨;舔它的葉子會爛嘴,嗅它的味道會三日狂醉不醒。子綦於是說:「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也就是說,樹木因為不成材用,所以能夠不受戕害,神人也因不材,才能全生遠害。大致來說,莊子直承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說法,認為一般人言有用無用都是就著對人的利害而言,於我有利者即是有用,於我無利者即是無用。然而就萬物齊平、渾同為一的觀點而言,事物各具其自身價值,不必一定為人利用,而淪為工具;於人利害毫不相干的事物,反而因為無用能夠自我保存。因此莊子在〔人間世〕中歎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於人利害有所損益的事物,如財貨、名位、權勢等皆明顯可見,人人皆知,但是毫無用處的事物,乃至於毫無本事才能的人,能有什麼用處,發揮何種功用,可就鮮為人知了。莊子卻認為無用的人或物無法成為別人的工具或為人所用,反而比起有用的人或物更能全生遠害,對它本身而言,正是沒有用處的用處。
  同時莊子也認為有用速禍,無用得福,並不是絕對的正確;人生在世是否能篤守自然之道,才是禍福關鍵所在。〔山木篇〕中莊子再次借著「不材之木」的寓言,說明這個道理。篇中說:有一天莊子在山中走過,看見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卻沒有人砍伐它。問其原故,伐木的人答道因為它沒有用處。莊子於是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莊子下山後和弟子們在友人家中借宿,友人命童僕殺鵝待客,童僕問道一隻鵝能叫,另一隻則不能,應該殺那一隻?主人說殺那隻不能叫的。次日莊子的弟子問他道:「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主人之鵝以不材死,先生將如何自處?」莊子幽默地回答說:「同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不材之木與有材之鵝都能全生遠害,莊子所求不在乎材與不材,而在乎全生遠害,要全生遠害則必須善守自然之道,莊子於是解釋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役)物而不物(役)於物,則胡可得而累耶?」意思是說,處於材與不材之間,表面看似近乎自然之道,實則仍不免於偏執而受累。真正行自然之道、浮遊於世的人則不然。不論對他誇讚或是毀謗,推崇他是龍或貶抑他是蛇,他都不為所動。只是順其自然,與時變化,而不偏執自專。無論自己的地位高低,總是以與物和諧相處為原則。於是便自己浮遊於萬物尚未肇始之先,役用萬物,卻不受萬物役使,怎麼會因偏執而受累呢!由此可見,「材與不材」不是重點,能善守自然之道、涵養超越精神,才是全生遠害、不累於物的不二法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不材之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