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先入為主 - 教育百科
ˋ
ˊ
ˇ
  • 漢語拼音 xiān rù wéi zhǔ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n rù wéi zhǔ
解釋:
  1. 最早聽到的說法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觀印象,有了成見後就難以接受其他後來的意見了。語本《漢書.卷四十五.息夫躬傳》。
    【例】小時候被灌輸的思想觀念,往往先入為主,牢不可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先入為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n rù wéi zhǔ
解釋:
將最早聽見的說法當做是正確的,而不願做任何的改變。語本《漢書.卷四五.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戒,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表示最早聽到的話容易在心中留下深刻的主觀觀念,而難以接受其他說法。《文明小史》第二九回:「盧主事這般拘執,便有他同寅一個韓主事異常開通,卻已在堂官面前先入為主,極力贊說這改法律之舉是好的。」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先入為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inciple of Primacy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先入為主」是指如果將兩種性質不同的訊息資料先後呈現給一個當事人,則其先接觸的訊息資料,往往會被記得較多或者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也就是說,當事人對較早收到的訊息,印象比較深刻,這種先期的印象,形成一個人的心向,會支配人的思想,進而影響其對後來訊息的客觀認知、判斷和解釋。
  先入為主的現象,在人際關係的原理上,被稱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在初次人際互動關係上,如約會、求職等,我們通常會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因為我們不只希望能夠在重要人物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也希望這個良好印象能持續下去。
  關於「先入為主法則」的實驗研究,首推社會心理學家阿斯契(Soloman Asch)在一九四六年所做的研究。阿斯契曾對二組受試者,用相同的特質組合,描述同一個目標對象,但是所用的特質的呈現先後次序卻完全相反。第一組受試者所收到的訊息是:此一目標對象的特質為「機智、勤勉、衝動、善於批評、固執、嫉妒心強烈」,但是在第二組受試者,此一人物被形容為「嫉妒心強烈、固執、善於批評、衝動、勤勉、機智」。研究結果發現,第一組受試者對於目標對象形成頗為良好的印象,但是第二組受試者卻對於目標對象的印象並不佳。
  隨後,盧金斯(A.S. Luchins)研究第一印象所得到的結果,符合了一般人對第一印象的看法。他印了二分資料,描述一個名叫「靜」的男孩一天活動的情形。其中一分寫著:「靜和一個朋友一齊上學,兩人浸浴在暖烘烘的陽光下。途中他走進一家飲食店,看到一個熟人,就坐過去跟他聊天。後來有一個女孩推門進來,他一看是前幾天才認識的女孩 ,他便『嗨』地跟她打一聲招呼。」這一分資料很容易使人對靜產生「外向」的印象。另外一分資料寫著:「靜獨自一個人從學校回家,走在街道上較陰暗的一邊。途中他拐進一家飲食店,選一張沒人坐的桌子,默默地等侍者過來。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孩推門進來,他最近見過她一次,但是他並沒有跟她打招呼。」這分資料很容易讓人對靜產生「內向」的印象。
  盧金斯操縱「外向」、「內向」訊息資料的呈現順序,有的受試者先看到「外向」資料,再看到「內向」資料,有的受試者則先看到「內向」資料,再看到「外向」資料。接著要全部受試者用人格特質檢定表評定他們對靜的印象。結果發現,先看到外向資料的受試者,傾向於評定靜具有外向人格,而先看到內向資料的受試者,傾向於評定靜具有內向人格。可見,此一實驗研究的結果支持第一印象的強烈影響。
  先入為主的現象,啟示教育行政人員在溝通上,宜採取積極主動,先提供有關的訊息,使其對教育問題先有正確的認知,效果較佳。否則,在其認知其他各種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不正確的看法之後,再想要加強溝通、澄清及說明,就較為費時,效果也較差,所謂「事倍功半」,正是此種寫照,不可不引以為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先入為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