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止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ㄓˇ
  • 部首外筆畫 0
  • 總筆畫 4
  • 漢語拼音 zhǐ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ㄊㄧㄥˊㄓㄨˋㄅㄨˊㄉㄨㄥˋㄖㄨˊ:「ㄊㄧㄥˊㄓˇ」、「ㄐㄧㄥˋㄓˇ」。
  2. 使ㄕˇㄊㄧㄥˊㄓㄨˋㄖㄨˊ:「ㄓˇㄈㄨˋ」、「ㄓˇㄒㄧㄝˇ」、「ㄓˇㄎㄜˊ」、「ㄓˇㄊㄨㄥˋ」。
  3. ㄊㄧㄥˊㄉㄨㄣˋㄐㄧㄝˊㄕㄨˋㄖㄨˊ:「ㄒㄧㄡㄓˇ」、「ㄓˇㄒㄧˊ」、「ㄕˋㄎㄜˇㄦˊㄓˇ」、「ㄒㄧㄝˇㄌㄧㄡˊㄅㄨˋㄓˇ」。
  4. ㄌㄢˊㄗㄨˇㄅㄨˋㄓㄨㄣˇㄖㄨˊ:「ㄐㄧㄣˋㄓˇ」、「ㄗㄨˇㄓˇ」、「ㄓˋㄓˇ」。
  5. ㄐㄧㄣˇㄓˇㄖㄨˊ:「ㄅㄨˋㄓˇ」、「ㄐㄧㄣˇㄓˇ」、「ㄓˇㄘˇㄧˋㄐㄧㄚㄅㄧㄝˊㄨˊㄈㄣㄏㄠˋ。」
  6. ㄒㄧㄥˊㄨㄟˊㄖㄨˊ:「ㄐㄩˇㄓ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止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解釋:
  1. 停住、不動。
    【例】停止、學無止境、適可而止
  2. 不准、阻擋。
    【例】禁止
  3. 態度、行為。
    【例】舉止、行止
  4. 僅、只。
    【例】不止一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ǐ
解釋:
[動]
1.停住、不動。如:「適可而止」。《易經.艮卦.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2.達到、安住。《禮記.大學》:「止於至善。」
3.不准、阻擋。《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呂氏春秋.季秋紀.知士》:「靜郭君不能止。」
4.居住。《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名]
1.腳。同「趾」。《漢書.卷二三.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
2.儀容行動、威儀。《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3.打擊柷的槌子。《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晉.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桐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
4.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
靜的、不動的。《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
[副]
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無家別〉詩:「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
[助]
用於語尾,以加強語氣。《詩經.周頌.良耜》:「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í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停住、不動、止息。
  2. [[副] ] 到……為界。
  3. [[副] ] 僅只。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腳。同「趾」。《說文解字.止部》:「止,下基也。」《儀禮.士昏禮》:「御衽於奧,媵衽良席在東,皆有枕,北止。」漢.鄭玄.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漢書.卷二三.刑法志》:「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止者,笞五百。」

2. 至、達到。《字彙.止部》:「止,至也。」《禮記.大學》:「止於至善。」《史記.卷四三.趙世家》:「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3. 舉止、禮儀。《玉篇.止部》:「止,容止也。」《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周旋可則。容止可觀。」

4. 停住、靜止。如:「適可而止」。《廣韻.上聲.止韻》:「止,停也。」《易經.艮卦》:「《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翦草除根。」

5. 棲息、居住。《玉篇.止部》:「止,息也。」《詩經.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於樊。」《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

6. 挽留、收留。《廣韻.上聲.止韻》:「止,留也。」《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華元奔晉,魚石止之。」

7. 不准、阻擋。《左傳.桓公六年》:「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季梁止之。」《呂氏春秋.季秋紀.知士》:「靜郭君不能止。」

8. 擊柷之槌。《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晉.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止者其椎名。」

9. 僅、只。如:「不止一回」。《周禮.秋官.司儀》:「三揖三讓。每門止一相。」唐.杜甫〈無家別〉詩:「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

10. 用於語末,以加強語氣。相當於「啊」。《書經.多士》:「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寧幹止。」《詩經.周頌.良耜》:「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注音: ㄓ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止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