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亂大本 - 教育百科
至 | |
亂 | |
大 | |
本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至亂」是指國家社會沒有禮義法統、君師人倫,至為混亂的狀態;相對的,禮義法統、君師人倫則是人可與天地同樣長久的根本原理,也就是「大本」。「至亂大本」的說法見於〔荀子.王制篇〕:「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為之、貫之、積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摠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意思是說天地是萬物生長的原始根本,禮義法度是行政治理百姓的原始根本,有德的君子是禮義法度的原始根本,積善成德、力學不倦則是君子的原始根本。所以說天地生育君子,君子治理天地。唯有君子能參贊天地的化育,總理萬事萬物,作人民的父母。沒有君子必天下大亂,也就沒有禮義法度、人倫秩序可言。上無君師可法,下無父子之親,這樣的社會可說是至為混亂的狀態。須知人倫關係有如圓環,代代相承,始終不息(如原為人子,後為人父,父死子繼,延綿不絕),與自然原理相同,萬世長存,可說是最重大的根本原理。 根據荀子「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理論,自然長養萬物,還有賴聖人君子制定禮義法度以治理之。君子是治法之原(參見「至平」),禮義是人道之極。唯有禮法制度可以別貴賤、賢愚、長幼、親疏;唯有尚賢使能,明分使群,使人人各安其分,各守其職,禍亂紛爭才無由而起。反之則如〔富國篇〕中說:「無君以制臣,無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縱欲。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窮省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若無禮義法度規範人群關係,不免彊脅弱,智欺懼愚,少陵長;如是「則老弱有失養之憂,而壯者有分爭之禍矣。事業所惡也,功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男女之合、夫婦之分,婚姻聘納送逆無禮,則人有失合之憂,而有爭色之禍矣。故智者為之分也。」而「分莫大於禮」,禮義法制正所以建立人倫關係的軌範,人群百工之職分,使人類社會長處和平安樂,如〔王霸篇〕中說:「上莫不致愛其下,而制之以禮。上之於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君臣上下,貴賤長幼,至於庶人,莫不以是為隆正,然後皆自內省以謹於分,是百王之所以同也,而禮法之樞要也。然後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止矣。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而禮法之大分也。」(參見「治辨之極」) 總上可知,荀子認為治亂之源,唯在君師禮法,可以說在政治上荀子主張「人治」(即「德治」)與「禮治」,及由君子所行的「法治」(因荀子以為「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唯有有德君子根據禮義法度建立的人群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免於禍亂,使人類文明的成就,足以與天地並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至亂大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