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至物至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邵雍所著〔觀物內篇〕二之中有幾句話說:「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聖也者,人之至者也。物之至者,始得謂之物之物也;人之至者,始得謂之人之人也。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謂也;人之人者,至人之謂也。」
  這段話中所說的「物之物」為「至物」,意思是說「物中」最「高超」的物,稱為「至物」;而「人之人」即是「人中」最 「高超」的人,稱為 「至人」,也就是「聖人」。人也是一種物,不過是「至物」。在人類中的聖者(至人)之所以高過其他的億兆人,則是如後文所說的:「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又「能以一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緣自於「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再進而「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裡人物。」所以是人類中最傑出的,但也是最稀少的。
  人是萬物之一,卻超出萬物之上,邵雍在文中說:「人之所以能靈於萬物者,謂目能收萬物之色,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接著說聲色氣味是萬物(人外之物)之體,耳目口鼻是萬物(人)之用。「體」猶如物的本質,「用」則是功能。體之用在「變」(物體有變),用對體而言在「化」(人對物能化)。體用相交才見出「物之道」。由此也見出人這種物對其他的物的關係。人之用物御物,即在於能「變」能「化」。在其〔觀物內篇〕一中說:「夫人也者,寒暑晝夜無不變,風雨露雷無不化,性情形體無不感,走飛草木無不應,所以目善萬物之色,耳善萬物之聲,鼻善萬物之氣,口善萬物之味。靈於萬物,不亦宜乎!」
  邵雍的觀點先確定了人即是物,從較低的層次看,可能與若干物無殊,如耳目口鼻之有感覺作用。但是這些感官功能作用於物時,一則是「能變」,使得原來的物之聲色氣味改變;一則是人「能化」物,使得具有聲色氣味的物之體也發生改變,這卻是其他雖有感官功能的物所「不能」的,於是「人」便「高出」於其他的物之上一個層次了。然後在「收」(感受)萬物之聲色氣味之上,又能「善」(好或欣賞)萬物之聲色氣味,更是其他的物「所不能的」,於是便又高出一個層次。而且除此之外,還能因寒暑晝夜而變,因風雨露雷而化,由性情形體而感,見走飛草木而應,主要的是人有一個「心靈」,「有的人」的心靈能觀,能以一身觀萬身萬物萬世;能以口代天言;能以手代天工作而製物;能建立事業,代天建立人事,這尤其是其他物類「所不能」,也是多數人所不能的,以此認為人是「物之物」的「至物」,遂可以稱之為「萬物之靈」。而在萬物之靈的人中,即是在芸芸眾生(億兆)中,有極少數的人是真正能夠「上識天時,下知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又能「彌綸天地之道,出入造化之間,進退古今之世,表裡人物善惡。」的,則是「人之人」的「至人」。這樣的人可說是「知」通天地萬物古今和一切人事的,因而稱之為「聖」。是人中最傑出的,當然更是物中至高無上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至物至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