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鑱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n
解釋:
  1. 古代一種掘土的鐵器。亦泛稱針、錐等銳利的鐵器。
    【例】鐵鑱、長鑱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n
解釋:
[名]
1.古代一種掘土或挖藥草的鐵器。《抱朴子.外篇.逸民》:「何假乎良史,何煩乎鑱鼎哉?」
2.針、錐等銳利的鐵器。《宋書.卷七四.臧質傳》:「乃作鐵床,於其上施鐵鑱。」
[動]
刺、戳。《淮南子.泰族》:「夫刻肌膚,鑱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為之以求榮也。」《南齊書.卷五八.東南夷傳》:「蔓少子長襲殺旃,以刃鑱旃腹。」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î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銅鈸。多為銅製,一副兩片,互擊發出聲音,中央有凹陷,增加聲音的響度。
同義詞: 鑱仔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針、錐等銳利之鐵器。《說文解字.金部》:「鑱,銳也。」《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宋書.卷七四.列傳.臧質》:「乃作鐵床,於其上施鐵鑱。」

2. 刺、戳。《玉篇.金部》:「鑱,刺也。」《南齊書.卷五八.東南夷列傳》:「蔓少子長襲殺旃,以刃鑱旃腹。」《新唐書.卷一九七.循吏列傳.薛元賞》:「都市多俠少年,以黛墨鑱膚,夸詭力,剽奪坊閭。」

3. 翻土、掘土之鐵具。

⑴犁鐵。《龍龕手鑑.金部》:「鑱,犁鐵土具,吳人呼也。」唐.陸龜蒙〈耒耜經〉:「『耒耜』農書之言也,民之習通謂之『犂』。冶金而為之者,曰犂鑱、曰犂璧。……耕之土曰墢,墢猶塊也,起其墢者鑱也,覆其墢者璧也。……故鑱臥而居下,璧偃而居上;鑱表上利,璧形下圓。」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一.農器》:「鏵與鑱頗異:鑱狹而厚,惟可正用;鏵闊而薄,翻覆可使。」

⑵長鑱,掘土之農具。《廣韻.去聲.鑑韻》:「鑱,鑱土具。」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一.農器》:「長鑱,踏田器也。……柄長三尺餘,後偃而曲,上有橫木如拐,以兩手按之,用足踏其鑱柄後跟,其鋒入土,乃捩柄以起墢也。」《聊齋志異.卷二.紅玉》:「荷鑱誅茅,牽蘿補屋,日以為常。」

4. 鐫刻、雕鑿。《玉篇.金部》:「鑱,鏨也。」《抱朴子.外篇.逸民》:「何假乎良史,何煩乎鑱鼎哉?」《新唐書.卷一九一.忠義列傳上.安金藏》:「詔鑱其名於泰、華二山碑以為榮。」唐.韓愈〈銀青光祿大夫守左散騎常侍致仕上柱國襄陽郡王平陽路公神道碑銘〉:「錡以無助敗縛,作響山亭,營軍左右。權丞相善之,鑱其說響山石。」

注音: ㄔㄢ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鑱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