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陸軍教育實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陸軍教育實施興起於清末變法圖強之際;當時外患交侵,國勢危急,傳統兵力,歷八旗、綠營,以至湘軍、淮軍,均不足以救亡圖存,於是建立新陸軍之呼聲四起。
  薛福成於光緒元年(1875)即曾指出:「欲禦外侮,先圖自強,欲圖自強,先求自治,而培育軍備人才,乃自治之大要。」薛氏主張除整理綠營外,更應訓練陸師,鞏固邊塞。唯此意見清廷未加重視。迨中法戰爭起,朝中始知邊防不可忽視,李鴻章乃奏請放天津設武備學堂以培育武備人才。張之洞亦指出:「外洋諸國,於水陸二軍均設專學,天文、海道、輪算、駕駛、砲械、營壘工作製造,分類講求,童而習之,畢生不從其業,是以稱雄海上。我朝聖武恢閎,中國人材所萃,將才何一不備,兵法何一不精,特是時勢不同,船砲機算諸端,至今日而巧者益巧,烈者益烈,若欲應時制度,固非設學不可。」他指出天津、福州可設水師學堂,而天津兼設武備學堂以訓練陸師,二者不可偏廢;前於光緒十三年(1887)奏准設立水陸師學堂。
  甲午戰後,培養陸軍人才更列為時政要務,張之洞指出天津與廣州雖已設武備及陸師學堂,唯因學額有限,學生不多,現當急練陸軍,儲異日干城之選,乃於光緒二十一年奏准於江南省城設立陸軍學堂,二十三年奏准於湖北設立武備學堂。二十七年,張謇亦奏請仿照日本陸軍戶山學校,就各省水師、陸師、武備學堂之學生,學習新法。同年,山東巡撫袁世凱奏請通飭各省,多設武備學堂,廣儲人才,凡中外兵法、戰法、天算、輿地、測繪、器械及技藝工程各學,均須切實講習。另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亦主張朝廷應勻撥要款,多立類似天津之武備學堂,培養陸軍人才。於是詔令各直省會均應建立武備學堂,並令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將原有學堂酌量擴充,認真訓練,一切規制務再悉心核議,斟酌盡善,詳晰具奏,請旨施行。其餘各省,即著該督撫設法籌建,一體仿照辦理,以歸畫一。此諭下後,各省紛紛設立武備或陸軍學堂。
  光緒三十年(1904)練兵處為推廣武備學堂,復制訂〔新定陸軍學堂辦法〕二十條,頒布實施;袁世凱並在小站訓練新軍。
  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先生被舉為臨時大總統,陸軍部長黃興請准設立陸軍軍官學校,為造就初級軍官之所。後袁世凱繼任總統,當政四年,帝制失敗後,其所屬新軍迭起干政,形成軍閥割據局面,中山先生有鑒於此,乃於民國十三年,任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建立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統一全國。其後,蔣氏並以此為基礎,領導全國抗日八年,貢獻卓著。
  我國派遣陸軍出國進修,早在光緒二年(1876),李鴻章派遣卞長勝等七人赴德學習軍械、技藝,即已開始;後張之洞亦曾選取陸師學堂畢業生赴德國陸師學堂,分習步、騎、砲、工各門學問,唯當時並無派遣陸軍出國進修之整體計畫。
  甲午戰後,改變政策,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選拔首批留學生十三人赴日留學;以後更訂定〔陸軍學生分班遊學章程〕鼓勵陸軍學生留學日本,並有定額。當時規定凡已設武備學堂各省旗,其留日學生應在該武備學堂內選派,未設學堂之省,則於文武世家子弟內選派;如選不及額,即由練兵處就近選派補足,以符定額。
  此一規程頒布後,各省旗均遵照辦理,迄光緒三十三年,先後有中國學生三百三十人,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這批留日士官學校的學生返國後,對中國現代的軍事政治各方面,均有深遠的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陸軍教育實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