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瑪可.斯帕達;強盜的女兒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arco Spada; Fille du Bandit, la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三幕五景的默劇舞劇。約瑟夫.馬吉李耶(Joseph Mazilier, 1810-1868)編舞,歐貝(Daniel F. E. Auber, 1782-1871)作曲,史克里伯(Eugéne Scribe, 1791-1861)編劇,沙克雷(Sacré)舞臺特效,阿爾勃特(Albert)與羅米耶(Lormier)服裝設計,1857年4月1日首演於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故事內容:因暴風雨,羅馬總督的女兒馬雀莎(Marchesa Sampietro)與龍騎兵隊長培匹尼里(Pepinelli)避進一間屋裡,兩人都不知道這裡是強盜頭子瑪可.斯帕達(Marco Spada)的家。隔天,總督舉辦一場舞會,也邀請瑪可及他的女兒安吉拉(Angela)來參加;之前曾愛過安吉拉的費德里希(Federici)伯爵,現在是馬雀莎的未婚夫。晚宴上,伯爵又向安吉拉示愛,不過她以寧願陪父親終老一生也不嫁來拒絕;失望之餘,伯爵決定儘快與馬雀莎完婚。這場政治聯姻前夕,瑪可率強盜們闖入總督府,搶走金銀珠寶,並劫走馬雀莎,龍騎兵隊長培匹尼里藏入珠寶箱內,伺機而動,不幸的還是被發現。賊窩裡,由於強盜頭目瑪可也希望為自己的女兒除去情敵,在他的說服及公証下,馬雀莎與培匹尼里完成婚盟。此時龍騎兵攻入,瑪可與盜賊們奮力抵抗,不幸受傷,將死前,突然說出原來安吉拉不是自己的親生女的往事,而是劫自貴族的後代。最後,安吉拉終於與費德里希伯爵歡喜結為連理。舞劇改編自1852年12月在喜歌劇院上映的同名歌劇。評論家們都只對兩位女主角蘿莎蒂(Carolina Rosati, 1826-1905,飾安吉拉)與菲拉莉絲(Amalia Ferraris, 1830-1904,飾馬雀莎)的暗中較勁感興趣。各自的才華及特質,讓歌劇院的觀眾分成兩派,就如同先前的塔伊歐尼(Marie Taglioni, 1804-1884)與愛斯勒(Fanny Elssler, 1810-1884)的競爭對立一樣。批評家聖維多(Saint-Victor)說:「這是翅膀與硬鞋、精神與肉體、無重量的精靈與強健酒神的戰爭……塔伊歐尼之後,就沒有見到如此的高昇、飄浮、嫵媚的舞步……舞會一景中的華麗舞段裡,不可思議的雕像姿與高舉動作……如此完美的結尾舞,証明菲拉莉絲是位無法超越的芭蕾伶娜!」而且也公平無私的讚美蘿莎蒂,「她如同愛斯勒的風格是人間的,在面具舞中,她完美的做完一組鞭轉……光芒萬丈,精美絕妙,出乎意料之外,天生的,挑釁的,超越文字能描述的一切!」但是聖維多也提出一些批評性的看法,他說:「縱使沒有雙腳,她依然能用個人的顰笑俯仰來征服觀眾。群眾盲目崇拜芭蕾伶娜已成風潮。如果將歷史色彩與宏偉場景抽離,舞劇就沒有什麼看頭!」此劇的音樂是取自《Fra Diavolo》、《船歌》(La Barcarola)、《浪子》(L´enfant Prodigue)及其他歌劇的混組合曲。編舞方面也是有到處抄襲現成作品的痕跡,最具創意的部份均難以跟《海盜》(Le Corsaire, 1856)相比,馬吉李耶似乎創意枯竭,証實歌劇院需要新人才。此外演出時也噩運連連:一幅景片掉落,扎到一位舞者的腳;強盜窩無法準時降下來,讓龍騎兵們必需即興手語,來等待手控景片;一盞燈引燃火災,另一盞掉落舞台上兩個小時,竟然沒被發現;而蘿莎蒂的感冒也讓她一個星期無法上台。舞群被一連串的災厄嚇到,驚慌的戴上護身符以求避開凶神的眷顧。《瑪可.斯帕達》的製作,讓特效機械師的地位大大提昇,可說是由他掌控了舞劇的全局。1847年至1872年巴黎歌劇院的首席特效師沙克雷(Sacré)名氣相當大,即可証明了;大膽、創意性的特效發明絕對需要才氣。他最有名的特效設計包括《Jovita》(1853)的洞穴崩塌,《海盜》的船難及《瑪可.斯帕達》的兩個平衡台場景等。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瑪可.斯帕達;強盜的女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