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調 - 教育百科
調
ˊ
  • 部首 ㄧㄢˊ
  • 部首外筆畫 8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一]diào[二]tiáo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ㄨㄣˋㄏㄜˊㄆㄟˋㄏㄜˊㄖㄨˊ:「調ㄊㄧㄠˊㄏㄜˊ」、「調ㄊㄧㄠˊㄨㄟˋ」、「調ㄊㄧㄠˊㄙㄜˋ」、「調ㄊㄧㄠˊㄆㄟˋ」。
  2. 使ㄕˇㄏㄜˊㄐㄧㄝˇㄖㄨˊ:「調ㄊㄧㄠˊㄐㄧㄝˇ」、「調ㄊㄧㄠˊㄊㄧㄥˊ」、「ㄒㄧㄝˊ調ㄊㄧㄠˊ」。
  3. ㄔㄠˊㄒㄧㄠˋㄒㄧˋㄋㄨㄥˋㄊㄧㄠˇㄉㄡˋㄖㄨˊ:「調ㄊㄧㄠˊㄒㄧˋ」、「調ㄊㄧㄠˊㄒㄧㄠˋ」、「調ㄊㄧㄠˊㄋㄨㄥˋ」、「調ㄊㄧㄠˊㄑㄧㄥˊ」。
  4. ㄏㄜˊㄔㄤˋㄓㄥˋㄔㄤˊㄖㄨˊ:「ㄈㄥ調ㄊㄧㄠˊㄩˇㄕㄨㄣˋ」、「ㄧㄣˇㄕˊ調ㄊㄧㄠˊ」。
  5. ㄒㄩㄣˋㄌㄧㄢˋㄓˇㄉㄠˇㄖㄨˊ:「調ㄊㄧㄠˊㄐㄧㄠˋ」。
  6. 調ㄊㄧㄠˊㄆㄧˊㄨㄢˊㄆㄧˊㄖㄨˊ:「調ㄊㄧㄠˊㄆㄧˊ˙ㄉㄜㄏㄞˊ˙ㄗㄊㄨㄥㄔㄤˊㄉㄡㄏㄣˇㄘㄨㄥㄇㄧㄥˊ。」
注音:
解釋:
  1. ㄍㄥㄉㄨㄥˋㄖㄨˊ:「調ㄉㄧㄠˋㄔㄞ」、「調ㄉㄧㄠˋㄉㄨㄥˋ」、「調ㄉㄧㄠˋㄓˊ」、「ㄓㄨㄢˇ調ㄉㄧㄠˋ」、「ㄉㄨㄟˋ調ㄉㄧㄠˋ」。
  2. ㄊㄧˊㄑㄩˇㄖㄨˊ:「ㄐㄧㄝˋ調ㄉㄧㄠˋ」、「ㄔㄡ調ㄉㄧㄠˋ」、「調ㄉㄧㄠˋㄐㄩㄢˋㄗㄨㄥ」、「調ㄉㄧㄠˋㄅㄧㄥˋㄌㄧˋ」。
  3. ㄧㄢˊㄘˊㄧˋㄐㄧㄢˋㄖㄨˊ:「ㄌㄠˇ調ㄉㄧㄠˋ」、「ㄌㄨㄣˋ調ㄉㄧㄠˋ」、「ㄔㄣˊㄑㄧㄤㄌㄢˋ調ㄉㄧㄠˋ」。
  4. ㄩㄝˋㄌㄩˋㄩㄣˋㄌㄩˋㄖㄨˊ:「ㄑㄩˇ調ㄉㄧㄠˋ」、「ㄕㄥ調ㄉㄧㄠˋ」、「調ㄉㄧㄠˋ˙ㄗ」。
  5. ㄕㄨㄛㄏㄨㄚˋㄉㄨˊㄕㄨㄏㄨㄛˋㄌㄤˇㄙㄨㄥˋ˙ㄉㄜㄑㄧㄤ調ㄉㄧㄠˋㄖㄨˊ:「ㄋㄢˊㄑㄧㄤㄅㄟˇ調ㄉㄧㄠˋ」、「ㄒㄧㄤㄧㄣㄒㄧㄤ調ㄉㄧㄠˋ」。
  6. ㄈㄥㄍㄜˊㄘㄞˊㄑㄧㄥˊㄏㄨㄛˋㄒㄧㄤˇㄑㄧㄥˊㄍㄢˇㄖㄨˊ:「ㄍㄜˊ調ㄉㄧㄠˋ」、「ㄑㄧㄥˊ調ㄉㄧㄠˋ」。
  7. ㄆㄞˋㄑㄧㄢˇㄆㄞˊㄖㄨˊ:「調ㄉㄧㄠˋㄉㄨˋ」、「調ㄉㄧㄠˋㄅㄧㄥㄑㄧㄢˇㄐㄧㄤˋ」。
  8. 調ㄉㄧㄠˋㄔㄚˊㄌㄧㄠˇㄐㄧㄝˇㄔㄚˊㄎㄢˋㄍㄜˋㄈㄤㄇㄧㄢˋ˙ㄉㄜㄕˊㄐㄧˋㄑㄧㄥˊㄒ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調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áo
解釋:
  1. 使和諧、使均勻合適。
    【例】調和、調劑
  2. 使和解。
    【例】調解、協調
  3. 混合、配合。
    【例】調色、調味
  4. 嘲笑、戲弄、挑逗。
    【例】調侃、調戲
  5. 和暢、搭配得很合適。
    【例】風調雨順
注音:
漢語拼音: diào
解釋:
  1. 職務更動。
    【例】調職、調差、外調
  2. 派遣、安排。
    【例】調度、調兵遣將
  3. 互換。
    【例】對調、調換、調位置
  4. 提取。
    【例】借調、抽調、調卷宗
  5. 樂律、韻律。
    【例】音調
  6. 音樂上調式的類別和主音高度。如C大調、D大調。
  7. 語言中字音的高低升降。
    【例】陽平調、去聲調、入聲調
  8. 說話、讀書或朗誦的腔調。
    【例】南腔北調
  9. 言詞、意見。
    【例】論調、老調、陳腔濫調
  10. 人的風格才情或思想情感。
    【例】格調、情調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áo
解釋:
[動]
1.合適、和諧。《淮南子.說林》:「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2.使和解。如:「調解」、「調停」、「協調」。《資治通鑑.卷四四.漢紀三十六.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是耳!」
3.平均。如:「調劑」。《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以臨萬貨,以調盈虛,以收奇羨,則官富貴而末民困,六矣。」
4.混合、配合。如:「調色」、「調味」、「調配」。《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李白傳》:「帝賜食,親為調羹。」
5.嘲笑、戲弄、挑逗。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醒世恆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老嫗看見桑茂標致,將言語調弄他。」
[形]
和暢、正常。如:「風調雨順」。
注音:
漢語拼音: diào
解釋:
[動]
1.職務更動。如:「調職」、「調差」、「轉調」、「外調」。《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然袁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為隴西都尉。」
2.派遣、安排。如:「調度」、「調兵遣將」。《漢書.卷八.宣帝紀》:「秋,大發興調關東輕車銳卒,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
3.互換。如:「對調」、「調換」、「調位置」。
4.提取。如:「借調」、「抽調」、「調卷宗」、「調病歷」。
[名]
1.樂律、韻律。《淮南子.氾論》:「事猶琴瑟,每絃改調。」《新唐書.卷一八三.鄭綮傳》:「綮本善詩,其語多俳諧,故使落調。」
2.調式的類別和主音高度。如:「C大調」、「D大調」。
3.語言中字音的高低升降。如:「陽平調」、「去聲調」、「入聲調」。
4.說話、讀書或朗誦的腔調。如:「南腔北調」、「鄉音鄉調」。
5.言詞、意見。如:「論調」、「老調」、「陳腔濫調」。
6.人的風格才情或思想情感。如:「格調」、「情調」。《晉書.卷五一.王接傳》:「王接才調秀出,見賞知音。」唐.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脫俗殊常調,潛工大有為。」
7.戶稅。《新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唐之始時,授人以口分、世業田,而取之以租、庸、調之法。……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相關資料連結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相關資料連結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相關資料連結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iâ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使某事物均勻、和諧。
  2. [[動] ] 改變人事物的現況。
音讀: tiā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曲子。
  2. [[名] ] 聲音的高低升降。
音讀: tia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iàu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調 相關客家語 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