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選修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uǎn xiū
解釋:
  1. 學生在可自由選擇的科目中,選定所要修習的科目。
    【例】大專院校的學生除了必修科目外,還須選修一定比例的學分才能畢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選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uǎn xiū
解釋:
學生在可自由選擇的科目中,選定所要學習的科目。如大學中的選修課程,相對於必修而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選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曾火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選修」一般指在校學生得按自己志趣、能力、專長或需要而作選擇性修習的科目或學科而言。學校開設選修科目,旨在因應學生個別需求,施以適當教育,俾達成因材施教之理想。
  我國自興辦新式學校以來,各級各類學校(國民小學除外)即相繼設置選修科目供學生選讀。就大學校院而言,最早源自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頒布之[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將大學科目分為公共科、分類科、加習科等三種;其中第二種即分組選修,第三種屬學生可自由選習之課程。中等學校之選修科目則始自民國十一年(1922);是年「六三三四」新學制建立,中等學校分初中、高中二個階段,且分別設置選修科目供學生選習。至於其他類別之學校如職業學校、空中學校等亦皆有選修科目之設置。多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開設選修科目之年級、科目內容、教學時數或學分數等,皆隨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目前大學校院、高級中學、國民中學(初中)之施行概況如下:
  1.大學校院:大學校院開設之選修科目包括通識教育科目、學系選修科目等二種。
  (1)通識教育科目:大學通識科目原屬「共同必修」五個學術領域之一,惟依規定各校院應開設有關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類通識科目,供不同院系學生修習,學生至少須選習八個學分。
  (2)學系選修科目:由各校(系)自行開設,並以與本系相關之實用科目為原則,科目名稱、內容及性質均由系主任認定,以充分發揮選修科目之效力。各校(系)開設科目及學分數各有不同。
  除上述外,大學校院學生亦得跨系跨校選課。跨系選課需經本系及開課系主任核准,各校(系)實施情況不盡相同;跨校選課則以本校未開設之科目為原則,選修學分以該學期學分數三分之一為上限,由各校相互商定後實施。
  2.高級中學:依民國八十四年(1995)修訂公布之[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所示,高級中學係採選修代替分組制度,並自第二學年起設置選修科目,計有:語文、社會學科、數學、自然學科、體育、家政、生活科技、藝術、職業陶冶等九類,每類分設若干科目,內容繁複,由學生在學年規定之選修科目節數範圍內,配合升學、就業之進路加以選習。學生每週選修節數,二年級為○至六節,三年級為十七至十九節,由各校按實際情形酌予設置,並指導學生選修。
  3.國民中學:依民國八十三年修訂公布之[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所示,為適應學生個別差異,各校得視學生需要、地區特性、師資、設備等條件,彈性開設選修科目。其中,一年級每週設一至二節課,且以國文、英語、數學等科目之選修為主,俾使學生獲致學習之基本成就水準;二年級每週設二至三節課,選修科目除國文、英語、數學外,尚包括理化、體育、音樂、美術、職業陶冶等科目;三年級每週設二至五節課,除上述科目外,學校尚可提供第二外國語、地球科學等科目,供學生選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選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反詞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