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雙面領導行為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wo-Dimension Leadership Behavioral Theories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雙面領導行為論」主張以二個領導行為層面來解釋領導現象,而這二個層面之間並非必然構成相互消長之關係。例如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所發展的「倡導與關懷」為例,可以同時「高倡導」、「高關懷」,也可以同時「低倡導」、「低關懷」,更可以同時有一高一低之行為現象。這種理論架構由於所考慮的行為角度較多,所以較諸單面領導行為理論,更能說明領導的複雜現象。
  有關雙面領導行為研究頗多,其中以俄亥俄州立大學所做的研究最為知名。該大學從一九四○年代末期開始,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始將一千多個領導行為歸納為「倡導行為」(initiating structure)和「關懷行為」(consideration)兩個向度。倡導係指領導者為了達成目標,在界定或建構自己與部屬的角色時所做的行為。高倡導的領導者會指定團體成員從事特定的工作,要求工作者維持一定的績效水準,強調工作期限的達成。關懷則係指領導者願意和部屬建立互相信任、尊重部屬構想、重視部屬感受的工作關係。高關懷的領導者會幫助部屬解決個人的問題,友善、易於親近,而且對待部屬一視同仁。
  根據魯賓斯(Stephen P. Robbins)的看法,高倡導高關懷的領導者,通常能使部屬有較高的績效和工作滿意感。但是此種高倡導高關懷的領導型態並不一定總是導致正向的結果。例如,高倡導的領導行為可能會使從事例行性事務的工作者,產生較高的抱怨率、曠職率、離職率、以及較低的工作滿意感;對部屬的高關懷領導行為,有時會使上司對領導者的績效評估,產生負面評價。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調查研究中心的領導研究,大約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時間同時開始,也得到兩個領導行為向度,分別命名為「成果取向」(production-oriented)與「員工取向」(employee-oriented)。成果取向的領導者較強調工作技術或作業層面。他們最關心的是團體工作目標的達成,視團體成員為達成目標的工具而已。相反地,員工取向的領導者較注重人際關係,他們較了解部屬的需要,並且較能接受員工間的個別差異。
  根據何伊(W.K. Hoy)和密斯科(C.G. Miskel)的看法,有關密西根大學所做的領導行為研究,可以歸結為三個推論:(1)較有效能的領導者傾向於支持他的部屬,並且能夠增強部屬的自重感;(2)較有效能的領導者,不用個人對個人的方法,而是用團體的方法,從事視導及作決定;(3)較有效能的領導者傾向於設定較高的工作目標。
  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社會關係實驗中心在貝爾斯(Robert F. Bales)主持下,於一九四七年亦從事一項有關領導行為的研究。其採實驗研究法,安排小團體成員於實驗的情境中,以直接觀察法,觀察領導者的實際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在團體試圖解決問題時,領導者具有兩種相離的領導角色,亦即「任務領導者」(task leader)和「社會領導者」(social leader)。任務領導者設法並維持團體致力於任務的達成,而社會領導者則在維持團體的團結,並且設法使團體成員知道其特別的需要和價值也受到尊重。雖然這兩種領導角色都是團體有效運作所不可或缺的,可是能夠同時掌握這兩種角色的人卻不多見。
  除了以上三種學說之外,尚有若干學者提出有關雙面領導行為的不同見解,茲列下表做為對照比較。
  雙面領導行為理論有其優點和限制。在優點方面,此等理論著眼於領導者外顯行為的詳盡探討,較之領導者人格特質的探討刻意於靜態的心理敘述,來得具體而明確,可供教育行政人員頗具價值的參照架構,尤其在領導才能的培訓上更為有用。至於此等理論的限制,主要有五:(1)未能顧及領導的情境因素;(2)不易確定兩個基本層面的關係是截然獨立抑或交互影響;(3)難以把握領導者的外顯行為和內隱思想是否一致;(4)未能建立領導行為與組織效能二者間之確切關係;(5)易使領導方式流於刻板化。
  
  資料來源:W.K. Hoy and C.G. Miskel. Ed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New York: Mcgraw-Hill, 1911)p.26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雙面領導行為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