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格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ㄌㄢˊㄎㄨㄤㄖㄨˊ:「ㄍㄜˊ˙ㄗ」、「ㄈㄤㄍㄜˊ」、「ㄎㄨㄥˋㄍㄜˊ」。
  2. ㄗㄨˇㄞˋㄉㄧˇㄔㄨˋㄖㄨˊ:「ㄍㄜˊㄍㄜˊㄅㄨˊㄖㄨˋ」。
  3. ㄅㄧㄠㄓㄨㄣˇㄖㄨˊ:「ㄍㄜˊㄧㄢˊ」、「ㄊㄧˇㄍㄜˊ」、「ㄐㄧˊㄍㄜˊ」、「ㄐㄧㄚˋㄍㄜˊ」、「ㄍㄜˊ」、「ㄧㄢˊㄍㄜˊ」。
  4. ㄖㄣˊ˙ㄉㄜㄆㄧㄣˇㄉㄜˊㄏㄨㄛˋㄑㄧˋㄓˊㄖㄨˊ:「ㄆㄧㄣˇㄍㄜˊ」、「ㄒㄧㄥˋㄍㄜˊ」、「ㄖㄣˊㄍㄜˊ」。
  5. ㄉㄚˇㄉㄡˋㄐㄧˊㄕㄚㄖㄨˊ:「ㄍㄜˊㄉㄡˋ」、「ㄍㄜˊㄕㄚ」。
  6. ㄌㄧㄤˋㄘˊ。①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ㄖㄨㄥˊㄑㄧˋㄎㄜˋㄉㄨ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ㄍㄢˇㄇㄠˋㄧㄠˋㄕㄨㄟˇㄇㄟˇㄘˋㄏㄜㄧˋㄍㄜˊㄙㄢㄘㄢㄈㄢˋㄏㄡˋㄈㄨˊㄩㄥˋ。」②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ㄐㄧㄚˋ˙ㄗㄈㄣㄘㄥˊ˙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ㄋㄚˋㄅㄣˇㄕㄨㄈㄤˋㄗㄞˋㄕㄨㄐㄧㄚˋ˙ㄉㄜㄉㄧˋㄙㄢㄍㄜˊ。」
  7. ㄒㄧ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格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由線條組成的框。
    【例】窗格、方格、空格
  2. 標準、形制。
    【例】資格、規格
  3. 品貌、氣質、風範。
    【例】人格、品格、風格
  4. 打鬥、擊殺。
    【例】格鬥、格殺
  5. 窮究。
    【例】格物致知
  6. 體式。
    【例】變格、譬喻格
  7. 量詞。計算容器刻度的單位。
    【例】這感冒藥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飯後服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長枝條。北周.庾信〈小園賦〉:「草樹溷淆,枝格相交。」
2.方形的空框或用線條組成的四方形。如:「窗格」、「方格」。
3.架子的分層。如:「這期的雜誌,就放在書架的第三格。」
4.量詞。計算容器刻度的單位。如:「這感冒藥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飯後服用。」
5.標準、法式。如:「資格」、「規格」、「合格」、「破格」。
6.人品、氣量、風度、情操的泛稱。如:「人格」、「品格」。宋.蘇軾〈答陳履常〉二首之二:「不獨以見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風政之多瑕,而高躅之難繼也。」
7.修辭的方法稱為「格」。如:「譬喻格」、「誇張格」。
8.姓。如漢代有格班,隋代有格處仁。
[動]
1.匡正、改正。《書經.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孟子.離婁上》:「惟大人能格君心之非。」
2.匹敵、抵抗。《史記.卷七十.張儀傳》:「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3.阻礙、阻止。《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4.打鬥、擊殺。如:「格鬥」、「格殺」。《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威王彰傳》:「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5.窮究。《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6.至、來。《書經.堯典》:「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宋.蘇軾〈賀時宰啟〉:「歡聲格於九天,乖氣消於萬彙。」
7.感通。《書經.說命下》:「佑我烈祖,格於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略樂志敘:「先王作樂崇德,以格神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e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方形的空框或用線條組成的四方形。
  2. [[量] ] 計算容器刻度的單位。
  3. [[名] ] 架子的分層。
  4. [[名] ] 人品、氣量、風度、情操的泛稱。
  5. [[名] ] 指一定的標準、樣式。
  6. [[名] ] 指體型、架式。
  7. [[名] ] 描述分水嶺地形的一種特有說法。
音讀: k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長條木枝。《說文解字.木部》:「格,木長皃(貌)。」北周.庾信〈小園賦〉:「草樹溷淆,枝格相交。」

2. 方形空框或以線條組成之四方形。如「窗格」、「方格」。《西遊記》第五五回:「這行者輕輕的飛上去,釘在那花亭格子上。」《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張俊民領著小廝,自己動手把六扇窗格盡行下了,把桌子抬到簷內。」

3. 標準、法式。《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於尚書省。」《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先生這一番汗馬的功榮,限於資格,料是不能載入史冊的了。」

4. 人品、氣量、風度、情操之泛稱。如:「人格」、「品格」。宋.蘇軾〈答陳履常〉二首之二:「不獨以見作者之格,且足以知風政之多瑕,而高躅之難繼也。」《紅樓夢》第五回:「不想如今忽來了一個薛寶釵,年紀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

5. 匡正、改正。《書經.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孟子.離婁上》:「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漢.趙岐.注:「格,正也。」

6. 匹敵、抵抗。《史記.卷七○.張儀列傳》:「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

7. 阻礙、阻止。《禮記.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孫武》:「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8. 打鬥、擊殺。《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主人公遂格鬥死,皇孫二人皆並遇害。」《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任城威王彰》:「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9. 窮究。《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物格而后知至。」《孤本元明雜劇.東籬賞菊.第四折》:「賢才抱德隱田園,格古通今眾所傳。」

10. 至、來。《書經.堯典》:「本蹳四表,格於上下。」漢.孔安國.傳:「格,至也。」宋.蘇軾〈賀時宰啟〉:「歡聲格於九天,乖氣消於萬彙。」

11. 感通。《書經.說命下》:「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南朝梁.裴子野《宋略.樂志.敘》:「先王作樂崇德,以格神人。」

12. 修辭之方法稱為「格」。如:「譬喻格」、「誇張格」。

13. 當量詞:

⑴ 計算容器刻度之單位。如:「這感冒藥水每次喝一格的量,三餐飯後服用。」

⑵ 架子之分層。如:「這期的雜誌,就放在書架的第三格。」

14. 姓。如隋代有格處仁。

注音: ㄍㄜ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格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