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ㄨˋㄊㄧˇㄗㄨㄟˋㄕㄤˋㄇㄧㄢˋㄗㄨㄟˋㄍㄠ˙ㄉㄜㄅㄨˋㄈㄣˋㄖㄨˊ:「ㄕㄢㄉㄧㄢ」、「ㄕㄨˋㄉㄧㄢ」、「ㄉㄧㄢㄈㄥ」。
  2. ㄓㄣˋㄉㄨㄥˋㄖㄨˊ:「ㄉㄧㄢㄅㄛˇ」、「ㄕㄢㄌㄨˋㄑㄧˊㄑㄩㄔㄜ˙ㄗㄉㄧㄢ˙ㄉㄜㄌㄧˋㄏㄞˋ。」
  3. ㄉㄠˋㄓˋㄖㄨˊ:「ㄉㄧㄢㄙㄢㄉㄠˇㄙˋ」、「ㄓㄜˋㄈㄨˊㄏㄨㄚˋㄍㄨㄚˋㄉㄧㄢㄉㄠˇ˙ㄌㄜ。」
  4. ㄉㄧㄝˊㄉㄠˇㄖㄨˊ:「ㄖㄣˊㄌㄠˇ˙ㄌㄜㄌㄧㄢˊㄗㄡˇㄌㄨˋㄧㄝˇㄏㄨㄟˋㄉㄧㄢ。」
  5. ㄉㄧㄢㄆㄟˋㄘㄨㄛˋㄓㄜˊㄎㄨㄣˋㄎㄨˇㄖㄨˊ:「ㄌㄧㄡˊㄌㄧˊㄉㄧㄢㄆ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顛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iān
解釋:
  1. 最高的地方、頂端。
    【例】山顛、顛峰
  2. 震盪、搖動。
    【例】顛簸、顛沛
  3. 跌落、墜落。
    【例】顛仆
  4. 倒置。
    【例】顛倒、顛三倒四
  5. 精神錯亂。通「癲」。
    【例】瘋顛、顛狂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iān
解釋:
[名]
1.頭頂。《墨子.脩身》:「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清.孫詒讓.閒詁:「隳顛,即禿頂。」
2.最高的地方、頂端。同「巔」。如:「山顛」、「樹顛」、「塔顛」。
3.額頭。《詩經.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4.根本。《文選.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
5.姓。如春秋時晉國有顛頡。
[動]
1.震盪、搖動。如:「這條山路崎嶇不平,車子顛得很厲害。」
2.跌落、墜落。《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
3.倒置。《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漢.劉向〈九歎.愍命〉:「今反表以為裡兮,顛裳以為衣。」
4.發狂。通「癲」。宋.蘇軾〈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詩:「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真可憐。」
5.大吵大鬧。《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巢氏倚了病勢,要死要活的顛了一場。」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ia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ia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頭頂。《說文解字.頁部》:「顚(顛),頂也。」《墨子.脩身》:「華髮隳顛,而猶弗捨者,其唯聖人乎?」清.孫詒讓.閒詁:「隳顛,即禿頂。」唐.李翱〈祭中書韋相公文〉:「飄淪八年,顛白成翁。幽蟄忽發,渙然啟蒙。」

2. 額頭。《詩經.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3. 最高處、頂端。同「巔」。如:「顛峰」、「頂顛」、「樹顛」。三國魏.阮籍〈答伏羲書〉:「夫九蒼之高,迅羽不能尋其顛。」唐.姚合〈莊居野行〉詩:「採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4. 本源、根本。晉.陸機〈文賦〉:「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明史.卷二○六.馬錄列傳》:「李福達逃洛川,琦知之甚悉。事覺,琦疏陳顛末。」

5. 跌落、墜落。《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自上下者為崩,厥應泰山之石顛而下。」

6. 倒置。《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漢.劉向〈九歎.愍命〉:「今反表以為裡兮,顛裳以為衣。」

7. 震盪、搖動。《精忠岳傳》第二五回:「李太師被張保背著飛跑,顛得頭昏眼暈。」《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勞航芥在房裡被風浪顛播的十分難過。」

8. 發狂、精神失常。通「癲」。宋.蘇軾〈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於馮當世者〉詩:「無功暴得喜欲顛,神人戲汝真可憐。」《宋元戲文輯佚.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愁腸破,海量寬,陶陶兀兀似痴顛。」

9. 姓。如春秋晉有顛頡。

注音: ㄉㄧ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顛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