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誠實 - 教育百科
ˊ
ˊ
chéng sh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g shí
解釋:
  1. 真實而不虛假。
    【例】老師常常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小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誠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éng shí
解釋:
誠懇實在,不虛假。《三國演義》第一一九回:「昭因此深喜後主誠實,並不疑慮。」《紅樓夢》第九三回:「哥兒的脾氣也和我們家老爺一個樣子,也是一味的誠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誠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onesty, Truthfulness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誠實」即是「不欺」和「無偽」,不作假、不說謊、不欺騙就是誠實。
  「誠實」既是美德,又是道德原則(例如「做人要誠實」);是人際關係中的道德要求。中國先哲只用一個「誠」字,認為誠不但是人必須履行的道德原則,也是「天道生物」的原則,因為天道不偏不私,永遠「不變」,所以陽光照處,沒有遺漏,也沒有遮掩,〔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依此人也要努力做到誠實不欺,因又說:「誠之者,人之道也。」不欺不只是對人,更要從「不自欺」做起,即是只有自己知道的事物,或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誠實不變,即是所謂之「不欺暗室屋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很多人常「自欺」而不自知,如該做的事不做,卻找藉口來自圓其說,實際上就是自欺。
  英國哲學家麥金泰(A. MacIntyre, 1929~)認為誠實是人在參與社會活動(social practice)中最基本的三項美德之一(另外兩項是勇敢和正義)。其實誠實是人類普遍的要求,尤其在「欺人」方面,平心而論,沒有人願意被別人欺騙,誠應該是一項普遍原則。近年西方為了「善意的欺騙」問題,衍生出許多爭論,衡情處理,「欺」和「不欺」是相反的,如果「不欺」(誠)是道德的,「欺」就決不會成為有條件的道德;「誠」是「理」,「欺」多半緣於情,在情上說得過去的,也要合理才是。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是就倫理的父子有親的親情而言,在兒子袒護父親的一面說法則可,但是偷了別人羊的父親,法律不會因他兒子隱瞞不說,就不予懲罰,「理」和「情」的領域不同,私情不能超越公理。
  在不誠實究竟是不是「道德上的惡」一問題上,康德的倫理學(Kantian ethics)認為不誠實是道德上的惡,應絕對禁止;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則認為,假如某些不誠實的作為可以創造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則不誠實的作為並不是絕對的不可以。
  誠實為一道德上的要求有普遍性,但在個別事件上,除了以誠為原則外,還要針對個別狀況,但不能違反 「誠實」這個大原則。至於軍事方面,如兩軍相對作戰時,所用的詐欺手段,不是用誠可以衡量的,因為這種狀況的第一原則是「正義」,詐欺是手段,不可同日而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誠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ânn-si̍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副] 真實的、真的。
    例如:你講風颱欲來,敢是誠實的?Lí kóng hong-thai beh lâi, kám sī tsiânn-si̍t--ê? (你說颱風要來,是真的嗎?)
同義詞: 真正、實在、真的、有影
反義詞: 假的
音讀: sîng-si̍t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真誠不欺。
    例如:誠實是上好的美德。Sîng-si̍t sī siōng-hó ê bí-tik. (誠實是最好的美德。)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誠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誠實
相似詞 老實、厚道、忠實、誠懇、誠摯 相反詞 刁狡、奸詐、虛假、欺騙、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