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何休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hé xi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é xiū
解釋:
人名。(西元129~182)任城樊(今山東省滋陽縣)人。字邵公。東漢經學家,精研六經,善曆算,尤好《公羊春秋》,著有《春秋公羊解詁》。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何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何休(129~182)字邵公,東漢任城樊人,為人質樸木訥,好學深思,精研六經,又擅長曆算、風角、緯候。初以列卿子為郎中,托病辭去,不仕州郡。後為太傅陳蕃辟用,參與政事;黨錮之禍後,受到禁錮,不得任官,遂閉門鑽研學術達十七年之久,著有〔春秋公羊解詁〕。又與其師博士羊弼,追述李育之意 ,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用來詰難二傳;另注訓〔孝經〕、〔論語〕,以〔春秋〕駁漢代之事六百多條。靈帝末年,黨禁解除,經司徒府辟用,群公表薦何休道術深明,宜侍帷幄,卻因不為佞臣所喜,屈任議郎;仍屢陳忠言,升諫議大夫。靈帝光和五年卒,享年五十四歲。
  何休曾多次受到宦官集團的排斥和打擊,仍企圖挽救東漢岌岌可危的政權。因為當時世衰道微的政治現象,與孔子作〔春秋〕的背景類似,故何休在其代表作〔春秋公羊解詁〕中,為公羊學制定「義例」,提出「三科九旨」及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學說綱領。一方面針對俗儒只貴文章、不貴義理的毛病,糾正章句小儒注訓煩瑣、失其句讀的弊端,整治日益衰落的公羊學;另一方面寓入個人的政治見解和主張,藉由義例所體現的政治原則,改革時政,穩定政權。不過何休屢援引讖緯的說法,使其學說減色不少。
  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詁〕中曾提出不少重要的學術見解。其一,主張強化君權。在隱公三年說:「卿大夫任重職大,不當世;為其秉權日久,恩德廣大,小人居之,必奪君之威權。」主張打破東漢當時佞臣專持國政的企圖。其二,主張選賢舉能。在隱公元年說:「春秋時,廢選舉之務,置不肖於位,……至於君臣忿爭出奔,國家之所以昏亂,社稷之所以危亡。」提醒統治者,黨錮之禍後忠賢流失殆盡,內廷空虛,社稷恐將危亡。其三,主張改善君臣關係。在隱公二年說:「春秋王魯,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又在莊公二十四年說:「不從得去者,仕為行道;道不行,義不可素餐,所以申學者之志,孤惡君也。」認為國君應做臣子的楷模,若不肖之君當國,臣子可以遁去。其四,提倡孝道。在桓公十二年說:「躬行孝道,以先天下。」又在自序中引述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的話語,以此二書作為治世之要務;希望面對動亂的社會,從基層由下而上,由內而外地治國平天下,重建政治秩序,穩定社會。其五,何休認為諸侯國體以大夫為股肱,士民為肌膚,執政者應憂民之疾,限制兼併,薄賦歛;主張通過井田制度編組人民,以求長治久安。何休繼承孔子改革時弊所持的觀點,頗為周全而且進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何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