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容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nèi ró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èi róng
解釋:
  1. 事物內部所包含的實質或意義。
    【例】本次活動內容有抽獎、親子遊戲等。
  2. 文學或藝術作品中所含的意義或精神。
    【例】一首好詩,應該具備優美的意境、充實的內容及深刻的思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內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形式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èi róng
解釋:
1.事物內部所包含的實質或意義。相對於形式而言。如:「這份合約的內容請務必遵循。」
2.文學或藝術作品中所含的意義或精神。相對於形式、技巧而言。如:「這本書的內容淺顯易懂,非常適合孩子閱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內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nt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指在SGML或HTML文件中,一元件(一對開始標籤和結束標籤所組成)內的資料。而一元件的內容可為普通文字或為其他的元件。
(二)指在討論團體中發表文章的訊息主體,或在電子郵件的訊息主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nt
作者: 張中煖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藝術家欲表達與傳遞的主題、構思或想法,至終將這些理念呈現於自己的藝術品中。
參照:
Lois Ellfeldt《Dance: From Magic to Art》197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nt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容」一詞在哲學上係指某一主體(subject)所指謂或意欲的客體對象(object);亦指由構成某一整體(whole)的部分或要素(constituent)所形成的全體(totality)。「內容」通常包括幾方面的意義:(1)意識(consciousness)的內容,指出現於意識中,由具有「性質」之資料(data)或心智活動所構成的整體。此種意義下的內容,與「行動」(act)相對。(2)語言的內容,指出現於言語或書面(writing)之中的觀念(ideas)及意義(meanings)。(3)辯證法(dialectics)中的內容,指構成事物的各種要素,包括事物的內在矛盾(contradiction)、特性、運動及發展等總和。辯證法中的內容,與形式(form)可說是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名詞。
  在哲學史中,「內容」與「形式」間的關係一直是哲學家們致力探討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提出了質料與形式的範疇,就內容及形式兩者相互關係探索。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不同意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將世界本質視為理念的觀念論(Idealism)之看法,認為係由作為質料與形式之統一的實體(substance)構成了自然界;不過亞里斯多德仍認為純粹的形式是世界發展的第一動力,而神即是形式的形式。近代哲學中,康德(Imm, Kant, 1724~1804)研究人類思維的內容與形式,將內容解釋為由許多感性(sense)材料所組成的總和,而將形式解釋為用以整理、綜合感性材料的先天範疇。康德雖然主張「沒有內容的思維是空的」,但他認為形式是人先天具有的知性(understanding),並不依賴內容而存在,且知識的普遍性主要並不來自於後天的感性內容,而是源於先天的悟性形式,部分辯證唯物論者(dialectical materialism)因而堅稱康德的學說割裂了內容與形式,兩者間形成了絕對的對立。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不將形式解釋為外在於內容的事物,而認為是內容的形式,是質料與形式的統一。在黑格爾看法中,內容與形式間的關係是辯證的(dialectic),彼此之間可以相互作用及轉化。後來主張馬克斯主義(Marxism)的辯證唯物論者受黑格爾的影響,提出了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及制約的辯證原理。他們認為,在內容與形式的相互關係中,內容是主要的、決定的方面;內容決定形式,形式依賴於內容,且隨著內容的發展而發展。但形式對內容的依賴性並不排除其對內容的相對獨立性,形式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內容固然可以決定形式,但是形式也可以主動地對內容發生作用,影響內容的發展變化。辯證論唯物即在此種以內容為優先的基本主張,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提出了看法:事物的發展變化一般由內容開始,但由於活躍的內容與穩定的形式間始終存在著矛盾,新發展出的內容會打破陳舊過時的形式,並建立起與自己相應的新形式,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內容與形式的新統一,之後又開始了新的矛盾運動的過程。辯證唯物論者相信,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內容與形式之循環往復的矛盾運動中,不斷更新與發展。
  內容的意義不僅應自出現的成果或成品來理解,也可從「過程」來理解。從前者看,內容成為一種分析探索的對象,確立標準注重教材內容之分析批判的「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即是教育研究或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由後者來看,內容則成為人類意識活動的實際構成部分,與所謂的形式共同作用,成為社會與教育的實際。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除了必須注重教材的內容分析外,也必須時時省察教學活動中學生意識發展的過程與「內容」,如此才能在內容及外在形式的層層辯證過程中,找到更理想的平衡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來龍去脈】
對應華語: 內容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內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uē-iông
又音: lāi-iô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事物內部所包含的實質或意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內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內容 相關臺灣客語 內容
相反詞 形式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