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印地之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des Galantes, les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有開場的三幕芭蕾歌劇(Ballet Opera)。首演於1735年8月23日,巴黎皇家音樂與舞蹈學院歌劇院。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作曲,富茲里爾(Louis Fuzelier, 1677-1752)編劇,編舞者可能是布隆帝(Michel Blondy, 1675-1739),舞台設計為色凡朵尼(Servandoni)。十八世紀,開發殖民地的風潮正盛,以美麗大自然為背景,快樂異國遊的故事是當時流行的創作題材。序幕開場時,愛神決定暫時離開被戰火蹂躪的歐洲,遠赴遙遠的國度尋找真愛。三幕都是行進式集錦舞蹈,各不相干。第一幕〈仁厚的土耳其人〉,描寫一對情侶歷經萬難,最後在仁慈的土耳其大公的幫忙下,破鏡重圓。第二幕〈秘魯印加國〉,描述火山爆發,一位秘魯少女與西班牙軍官逃離災害。第三幕〈波斯慶典〉,描寫塔克馬斯王子覬覦童僕阿里的戀人 ── 美麗的莎拉;他的未婚妻費瑪聰明的解決了難題,最後兩對情侶如願終歸所屬。結尾是愛神打敗戰爭女神貝羅娜(Bellona)。此劇於1736年重演,加編了第四幕〈野蠻人〉,裡面採用美洲新大陸原住民風的音樂與舞蹈,美麗的女奴西瑪選擇了印地安戰士頭目,而非法國或西班牙的殖民地長官為終身對象。四段中〈仁厚的土耳其人〉直到法國大革命前,仍常被翻演著。它影響及於後世創作,如《紳士夢》(1670)有段土耳其儀式;塔伊歐尼(F. Taglioni, 1777-1871)的《後宮暴動》(La Révolte au Sérail, 1833)也以土耳其故事為背景,而佛金(M. Fokine, 1880-1942)的《史赫瑞莎達》(Schéherazade, 1910)也有摩爾人的角色。作曲家拉摩嘗試結合盧利風格,尤其重新將口白改成宣敘調片段,以滿足一直與他作對的盧利保守派;本作品亦是宏偉壯觀的法國宮廷口味的復活,在盧利去逝後,這種結合不相干劇情在一起,純娛樂式的宮廷舞劇,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日不再出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本作品的製作讓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取得某種和諧與相容。編舞家布隆迪(當時是皇家音樂暨舞蹈學院的舞蹈總監)替高級舞者設計了一些須要高度技巧的學院舞步;此外,也自由的採用了一些宮廷與民間舞步,例如:嘉禾舞(Gavotte)、魯爾舞(Loure)、吉格舞(Jig)、黎高冬舞(Rigaudon)、布瑞舞(Bourre)、彌賽特舞(Musette),以及英國鄉村舞。拉摩本身雖非舞者,卻知道如何以舞蹈來塑造角色,敘說情節:「每位角色與情緒都有其特殊的動作,而這些全依風格的須要而非成規。」盧利時代的舞步是平面、黏地和緩的,拉摩則讓舞步向空中發展,擴大了舞蹈技術的難度;盧利派說:「以前我們在跳舞,現在則是在躍舞。」不論男女,垂直技術成了必要條件,更加速了職業化的趨勢。之前的舞蹈只是歌劇的配角,現在則慢慢的變成主要吸引人的部份,1740年拉摩被指控縮減了戲劇部份,加多了舞蹈表演;由此可見「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的趨勢已抵擋不住。佈景設計上也有了改變,先前宏偉對稱,以中央為焦點的設計,漸次被有角度、不對稱的設計所取代,建築結合了庭園式的處理,色彩取用上也配合故事背景。此劇的音樂雖然器樂的醇化,讓曲子較艱澀難懂,然而拉摩深厚的音樂素養,活用了盧利風格的元素,創作出一種更現代、不落俗套的作曲形式與新歌劇。他將口白片斷轉化成宣敘調,又將盧利的宣敘調從單純的押韻朗讀變成有歌唱品質的水準。至於旋律,雖未達到當時義大利與德國曲調的質地,但留給後人的輪旋曲式,已創造出旋律表達的新範疇。至於序曲,採古典模式(即緩板、快板、緩板形式),但省去中央的賦格曲,以更自由、更描述性的樂章代之;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現象,在序曲中即開始描述歌劇故事的情節。組曲的應用,提高了器樂表現水準,也創造音調的新領域。作家福茲里爾的劇本,提供音樂家理想的創意空間,也對歐洲人歧視醜化異邦人的觀點,提出批判。拉摩在1733年歌劇《希波利特與愛麗絲》(Hippolyte et Aricie)創作後,即想涉足歌劇芭蕾,《印地之愛》即其成果,至今仍被重演。之後年年有令人激賞的大作,1760年《愛的驚奇》(Les Surprises de L´Amour)與《雲遊騎士》(Les Paladins)是他最後的作品。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印地之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