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ㄠˋㄉㄠˇㄔㄨㄢˊㄕㄡˋㄒㄩㄝˊㄨㄣˋㄏㄨㄛˋㄐㄧˋㄧ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ㄌㄠˇ」、「ㄐㄧㄠˋ」、「ㄊㄨˊ」。
  2. ㄒㄩㄝˊㄒㄧˊㄒㄧㄠˋㄈㄚˇㄖㄨˊ:「ㄈㄚˇ」、「ㄕˋ」、「ㄍㄨˇ」。
  3. ㄅㄤˇㄧㄤˋㄅㄧㄠˇㄕㄨㄞˋㄖㄨˊ:「ㄨㄢˋㄕˋㄅㄧㄠˇ」、「ㄑㄧㄢˊㄕˋㄅㄨˊㄨㄤˋㄏㄡˋㄕˋ。」
  4. ㄔㄥㄧㄡˇㄓㄨㄢㄇㄣˊㄐㄧˋㄧ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ㄌㄩˋ」、「ㄌㄧˇㄈㄚˇ」、「ㄍㄤㄑㄧㄣˊ」。
  5. ㄉㄨㄟˋㄉㄠˋㄕˋㄏㄨㄛˋㄙㄥㄋㄧˊ˙ㄉㄜㄗㄨㄣㄔㄥㄖㄨˊ:「ㄈㄚˇ」、「ㄔㄢˊ」。
  6. ㄐㄩㄣㄉㄨㄟˋ˙ㄉㄜㄅㄧㄢㄓˋㄉㄢㄨㄟˋㄏㄨㄛˋㄈㄢˋㄓˇㄐㄩㄣㄉㄨㄟˋㄖㄨˊ:「ㄊㄨㄢˊ」、「ㄕˋㄅㄟˇㄈㄚ」、「ㄅㄢㄏㄨㄟˊㄔㄠ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ī
解釋:
  1. 教授學問、知識的人。
    【例】教師、老師、恩師
  2. 具有專門技藝的人。
    【例】醫師、律師、工程師
  3. 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
    【例】法師、禪師
  4. 軍隊。
    【例】出師、會師、班師回朝
  5. 都邑、都城。
    【例】京師
  6. 榜樣、借鏡。
    【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7. 效法、學習。
    【例】師法、師古
  8. 現代的軍隊編制單位。在軍以下,旅以上。
  9. 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坤(☷)上。表示君子以容民畜眾。
  10.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ī
解釋:
[名]
1.教授學問、知識的人。如:「教師」、「導師」。《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具有專門技藝的人。如:「醫師」、「律師」、「廚師」、「工程師」、「會計師」。
3.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如:「法師」、「禪師」。
4.古代兵制以二千五百人為一師。今為軍以下,旅以上的軍隊編制單位。
5.軍隊。如:「出師」、「會師」、「班師回朝」。《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
6.都邑、都城。如:「京師」。《書經.洛誥》:「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
7.榜樣、借鏡。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坤(☷)上。象君子以容民畜眾。
9.姓。如漢代有師丹。
[動]
效法、採用。如:「師心自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唐.韓愈〈答劉正夫書〉:「師其意,不師其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師是古代負責教養太子的官員之一。〔小戴禮記.文王世子〕和〔大戴禮記.保傅〕記載古代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等官職,負責教養太子。師的職責是教誨太子,使他明白事理,養成良好品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a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指具有專門技術,而能傳承技藝、教導學生的人。
反義詞: 師仔
音讀: s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指具有專門技術,而能傳承技藝、教導學生的人。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時軍隊編制之一。《說文解字.帀部》:「師,二千五百人為師。」《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晉.陸機〈五等論〉:「師旅無先定之班,君臣無相保之志。」

2. 陸軍編制之一,介於「軍」、「旅」之間。如:「師長」、「步兵師」。

3. 軍隊。如:「出師」、「班師回朝」。《詩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脩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4. 都邑、都城。《書經.洛誥》:「予惟乙卯,朝至於洛師。」《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三國演義》第二回:「便發檄至各鎮,召赴京師。」

5. 傳授學問、知識者。如:「教師」、「導師」。《四聲篇海.帀部》:「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故諸侯王當為置良師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韓長孺等,敢直言極諫,安得有患害!」

6. 具專門技術之專家。如:「律師」、「工程師」、「會計師」。唐.杜甫〈水會渡〉詩:「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唐.韓愈〈進學解〉:「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7. 對道士或僧尼之尊稱。如:「禪師」、「衲師」。《晉書.卷九五.藝術列傳.鳩摩羅什》:「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種少嗣。」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又七月十六日,吾於孝感寺侍上真子,聽契玄法師講觀音經。」《西遊記》第二○回:「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師悟徹了多心經,打開了門戶。」

8. 榜樣、借鏡。《字彙.巾部》:「師,人之模範也。」《孟子.盡心下》:「聖人,百世之師也。」《戰國策.趙策一》:「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梁書.卷七.皇后列傳.太宗王皇后》:「后幼而柔明淑德,叔父暕見之曰:『吾家女師也。』」

9. 傚法、學習。如:「師法」、「師承」。《字彙.巾部》:「師,法也。」《書經.說命下》:「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

10. 職官名。如:「師氏」、「右師」。《廣韻.平聲.脂韻》:「師,官名。」《左傳.僖公九年》:「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於是宋治。」《荀子.王制》:「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備用,使雕琢文采不敢專造於家,工師之事也。」

1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坎()下坤()上。象君子以容民畜眾。

12. 姓。如漢代有師丹。

注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