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曲 - 教育百科
ˋ
ˇ
  • 漢語拼音 dà q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à qǔ
解釋:
1.樂曲名。由漢、魏至唐、宋間漸漸發展而成的一種大型歌舞樂曲。淵源於漢、魏時代的相和歌及清商曲,宋書卷二十樂志三載有大曲和歌詞。唐大曲多以詩篇配樂疊唱,而宋大曲的歌詞則以詞為主。
2.武器名。古代一種弓的名稱。也作「大屈」。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大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 Ch´ü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曲種類名稱。是一種以詩、歌、樂舞綜合性的表演形式。它的歷史發展相當悠久;自漢朝(西元前206∼西元220)時代即有「相和大曲」及「清商大曲」之名稱出現於文獻。至唐朝之玄宗(西元712∼西元755)時代,是「大曲」的鼎盛時期。唐朝之「大曲」一部份沿襲南北朝(西元420∼西元589)及隋朝(西元581∼西元618)各代之「大曲」;一部份係於玄宗時代新的創作。玄宗之後,邊疆大吏,經常進獻樂曲,規模或有擴大,但其體裁與玄宗時代之「大曲」相同。至宋朝(西元960∼1279)時之「大曲」,多趨簡化,演奏時多用選段,稱之為〈摘遍〉。唐大曲之樂舞譜,已失傳。其樂舞譜仍保存於日本者有四首:一、壹調《皇帝破陣樂》、二、《團亂旋》、三、《春鶯囀》及黃鍾調之《蘇合香》。根據現存於日本之大曲結構有:〈序〉、〈破〉、〈急〉三個主要樂章,間或有標題樂舞出現,如《春鶯囀》有〈颯踏〉、〈鳥聲〉等段落。以上四首大曲之樂譜及舞譜已由劉鳳學重建並分別於1967-2003年演出。
參照:
《教坊記箋訂》、《雅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曲是漢、魏至唐、宋間,在伎樂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音樂形式,兼含歌曲、舞曲和器樂曲,因作品聯合許多曲段而成,故名。對「曲子」或「小曲」而言,大曲的結構比較複雜,因而常常是小曲的母體。唯大曲雖聯合許多曲段,仍是藝術有機體,按由慢到快的節奏順序排列,而且多個曲段也常是一支主要旋律的不同變奏,而有統一的曲名,例如甘州、甘州子、甘州樂、甘州歌、甘州曲、甘州遍等。此外,舞曲是唐大曲的主要部分,唐大曲皆配有舞蹈,由器樂曲發引,稱為「序」;經過歌曲鋪墊,稱為「中序」;在舞曲部分達到高潮,舞曲以後稱作「解曲」,整體係以舞曲作為中心環節。
  唐大曲的類型從來源區分為三:其一是魏晉大曲,原體制是豔、曲、趨、亂。析言之,「豔」是起調的楚樂;「曲」是伴奏歌曲,中原相和歌;「趨」是樂曲過渡或結束的吳樂;「亂」是樂曲結束的楚樂。隨著清商樂流傳到唐代,大曲結構表現為行曲、歌曲、舞曲、解曲的四段結合。第二個來源是西域大曲,唐代十部伎中的天竺、龜茲、疏勒、安國、西涼等前身是西域大曲,均無行曲,亦即無器樂曲,在節目一開始就進入歌舞,例如唐太宗時創制的「宴樂」,乃是「景雲舞」、「破陣樂舞」、「慶善舞」、「承天舞」四支舞曲的結合。第三個大曲來源是法曲,現在可考的二十五支唐法曲中,有十一支曾經改制為大曲,且這十一支大曲有相近的結構。綜合上述三種來源是從結構的角度看,若從旋律素材角度看,唐大曲主要來源又是隋唐時代的民間歌曲。隋唐燕樂大曲及宋人的大曲,無論形式、規模較之魏晉大曲均有重大發展,而唐、宋相承而略異,大體上都有小序、中序和破三部分,各部分均分「遍」,「遍」數多少不等,宋代漸少金曲演奏,稱為「摘遍」。唐大曲歌詞主要是詩體,宋大曲歌詞主要是詞體。整體而言,唐、宋大曲達到歌舞音樂的全盛階段,宋、元戲曲與之有淵源關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