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含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ㄢˊㄗㄞˋㄗㄨㄟˇㄌㄧˇㄅㄨˋㄨㄢˊㄑㄩㄢˊㄅㄧㄠˇㄌㄨˋㄖㄨˊ:「ㄏㄢˊ˙ㄓㄜㄧˋㄎㄡˇㄈㄢˋ」、「ㄏㄢˊㄓㄨˋㄊㄧˇㄨㄣㄐㄧˋ」。
  2. ㄌㄧˇㄇㄧㄢˋㄘㄤˊ˙ㄓㄜㄘㄨㄣˊㄗㄞˋ˙ㄓㄜㄖㄨˊ:「ㄏㄢˊㄧㄡˇㄕㄨㄟˇㄈㄣˋ」、「ㄏㄢˊㄧˋㄕㄣㄩㄢˇ」。
  3. ㄧㄣˇㄉㄞˋ˙ㄓㄜㄖㄨˊ:「ㄏㄢˊㄌㄟˋ」、「ㄏㄢˊㄒㄧㄠˋ」、「ㄏㄢˊㄋㄨˋ」、「ㄏㄢˊㄏㄣˋㄦˊㄓㄨㄥ」、「ㄏㄢˊㄑㄧㄥˊㄇㄛˋㄇㄛˋ」、「ㄏㄢˊㄒㄧㄡㄉㄞˋㄑㄩㄝˋ」。
  4. ㄏㄢˊㄏㄨˊ:①ㄧㄢˊㄩˇㄅㄨˋㄇㄧㄥˊㄑㄩㄝˋㄖㄨˊ:「ㄏㄢˊㄏㄨˊㄑㄧˊㄘˊ」。②ㄗㄨㄛˋㄕˋㄅㄨˊㄔㄜˋㄉㄧˇㄇㄚˇㄇㄚˇㄏㄨㄏㄨㄖㄨˊ:「ㄊㄚㄅㄢˋㄑㄧˇㄕˋㄌㄞˊㄧㄡˇㄅㄢˇㄧㄡˇㄧㄢˇㄎㄜˇㄧˋㄉㄧㄢˇㄧㄝˇㄅㄨˋㄏㄢˊㄏ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解釋:
  1. 東西放在嘴裡,不吐出也不吞下。
    【例】這種藥片是用口含的。 ◎
  2. 裡面藏著,存在著。
    【例】含水分、含養分、含苞待放
  3. 包容、容納。
    【例】包含、含意深遠
  4. 懷著。
    【例】含羞帶怯、含情脈脈
  5. 忍受、忍耐。
    【例】茹苦含辛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án
解釋:
[動]
1.東西銜在嘴裡,不吐出也不吞下。如:「含著藥片。」漢.劉熙《釋名.釋飲食》:「含,合也,合口亭之也。」《史記.卷十三.三代世表》:「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
2.裡面藏著,存在著。如:「含水分」、「含養分」、「含苞待放」。《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
3.包容、容納。如:「包含」。《易經.坤卦.文言曰》:「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唐.杜甫〈絕句四首〉之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4.懷著。如:「含怒」、「含恨」、「含羞帶怯」、「含情脈脈」。唐.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詩:「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5.忍受、忍耐。如:「茹苦含辛」。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含垢忍恥,與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注音:
漢語拼音: hàn
解釋:
[名]
古代喪禮中,置入亡者口中的物品,種類依其身分階級而有別。通「琀」。《公羊傳.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實也。」漢.何休.解詁:「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戰國策.趙策三》:「鄒、魯之臣,生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廣韻.去聲.勘韻》:「琀,送死口中玉。亦作含。」
[動]
古代喪葬禮俗,以珠玉或米貝放入亡者口中,稱為「含」。《左傳.襄公十九年》:「二月甲寅,(荀偃)卒,而視,不可含。」《禮記.檀弓下》:「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â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把東西放在嘴巴裡面。
音讀: kâ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兼有、包含、連帶。
  2. [[動] ] 帶著、帶在身邊。
音讀: hâm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ㄏㄢˊ

1. 啣物於嘴,不嚥不吐。《說文解字.口部》:「含,嗛也。」《史記.卷一三.三代世表》:「有燕銜卵墮之,契母得,故含之,誤吞之,即生契。」《後漢書.卷六四.吳延史盧趙列傳.吳祐》:「乃齧指而吞之,含血言曰:『妻若生子,名之吳生。』」

2. 藏存其中,包容。如:「包含」、「含水分」、「含養分」、「含苞待放」。東周戰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裝。」宋.文天祥〈正氣歌〉:「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3. 懷帶。如:「含怒」、「含恨」、「含羞帶怯」、「含情脈脈」。《管子.宙合》:「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陽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戰國策.趙策二》:「秦雖辟遠,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宋.方岳〈湖上〉詩八首之三:「庭院日長簾幙靜,含情脈脈看春歸。」

4. 忍受、忍耐。如:「茹苦含辛」。《左傳.宣公十五年》:「國君含垢,天之道也。」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釋爭》:「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為伸,故含辱而不辭。」《舊五代史.卷一○二.漢書.隱帝本紀中》:「先王厚德,包垢含辱。」

㈡ ㄏㄢˋ

古代殮葬時,讓死者含珠玉等物於嘴中。通「琀」。《廣韻.去聲.勘韻》:「琀,送死口中玉。亦作含。」《公羊傳.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實也。」漢.何休.解詁:「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制也。」《戰國策.趙策三》:「鄒、魯之臣,生不得事養,死則不得飯含。」

注音: ㈠ㄏㄢˊ ㈡ㄏ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