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實習 - 教育百科
教 | |
學 | |
實 | |
習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racticum |
作者: | 何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學實習」是師範生將專門學科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應用於教學實踐的過程,是師範生成為正式教師的必要預備階段。教學實習不但是實習生的教學實踐過程,同時也是再學習過程。它既是知識和個性相結合的個人行為,也是由不同條件、觀念和事件組合的有組織行為。教學實習為實習生建立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橋樑,教學實習又成為師範教育和中小學教學之間最持續最常規的連接,同時也是對師範教育課程優劣的檢驗。 最初的教學實習是學徒制(Apprenticeship)的學習過程。實習生經由觀察,模仿實習指導教師的教學。但隨著師範生專門知識和教育專業修養要求的提高,出現了新的教學實習理論一一探索性實驗理論,即把教學實習看作是有程序的試驗經歷,實習生應在實習過程中,實驗和發現新的教學方法。隨後的教學實習理論,受教育社會學和社會生態學的影響,注重實習特徵和結構的研究,強調以具體事實為結構的知識的實用性。實習學校的社會生態環境對實習生的影響,以及實習生的教學實踐應循序漸進,從簡到繁,實習目的要客觀明確。 教學實習形式包括觀察、合作、輔導、小組教學和班級教學。教學實習可以一天一次,一週一次,也可是全學期的實習。教學實習可分二類,一類是在大學教室中的實習經驗,一類是在小學教室的經驗。前者多半以同儕為試教對象或以同儕與教授為研討的對象,分析實際教學的經驗;後者則以觀摩(以小學教師為對象)或試教(以小學生為對象)的方式吸取實務經驗。 我國的實習制度通常是在師範生第五年,安排他們駐校實習,擔任和正式教師相同的工作。而師範生的第四年的實習,則為第一類與第二類併行,其實習經由三項主要活動組成:觀摩、教案編寫和試教。觀摩的目的主要在見習教師或同儕的教學,充實現場實作的知識,做為自己實際教學的參考;試教則是實際的操作以學習教學實務工作,並提供他人觀摩的對象;而教案編寫則是將準備材料(觀摩、專業課程之一)組織應用後所設計的教學劇本,是試教之實作行動的藍圖。在理論上,教學實習的執行者是師範院校的實習生;大學教師是教學實習的指揮,擬定學生的實習目的和評估;和實習生朝夕相處、共同工作的中小學教師,是寶習指導教師。過去我國的教學實習制度,大學教師和中小學教師的指導功能,在師範生的第四年的實習尚能發揮,但在第五年則無法彰顯其效果。教育部乃在民國八十年(1991),設立大五實習指導老師,負責巡迴輔導,並成立分區輔導制,並在實習學校內分組輔導,以強化第五年的教學實習功能。 由於從事教學實習的人,大都是教育實踐者,較沒有時間進行理論研究,因此,教學實習理論的研究往往是教學實習實踐的概念化總結。因此,對教學實習目的始終存有爭議,是為了幫助實習生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亦或要他們不斷地聽取他人對其教學的檢討,是為了充實實習生已具備的教學態度和行為,還是為培養教師不斷追求專業成長等。 由於缺乏規範化的理論指導,教學實習的安排、組織、管理、任務和評估,在人與人、校與校之間差異頗大。教學實習通常只在一所學校或一個班級裡進行,加之實習生之間缺乏主動聯繫和資訊交流,限制了他們的視野,缺乏對教育環境中各種情況的全面了解,所以實習經歷往往帶有局限性。另外,教學實習易偏重對實習生教學技術的提高,忽略了個人性格,專業思想等因素對其未來教學風格形成的影響。 現在,教學實習研究有一個共識,就是補充大量研究人員,使教學實習在短時間內成為一個系統化的過程。今後的研究方向包括:在指導實習過程中,大學導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作用,孰優孰強,如何揚長避短;實習指導教師和實習生雙方的認知風格和水準如何配合,以利於實習生的實踐,這種配合如何受學校的社會生態的影響;以及如何建立系統的理論,以探討教學實習的過程和成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學實習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