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定友(1898-1967) - 教育百科
杜 | |
定 | |
友 |
(1898-1967)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魯玲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杜定友,我國著名圖書館學家。廣東南海人,生於上海。1918年在上海專門工業學校(南洋公學前身,後改為上海交通大學)就讀。畢業後被保送到菲律賓大學,攻讀圖書館學。1921年畢業時獲文學、教育學、圖書館學3個學士學位。回國後,先後擔任過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廣東中山大學圖書館主任,廣東中山圖書館館長兼廣州市圖書館館長等職務。1949年以後,任廣東人民圖書館館長,1957年參加中國圖書館工作者代表團訪問蘇聯及民主德國。 1922年,在廣州籌建廣東省圖書館管理員養成所,為廣東培養了360名學校圖書館管理員;1925年又在上海國民大學創立圖書館學系並擔任系主任兼教授,講授圖書館學概論等課程。此外,還在廣州市民大學、河南教員講習會以及中華圖書館協會與東南大學、中華職業教育班等合辦的暑期學校授課。 杜先生一生著述達80餘種,論文400多篇。內容涉及圖書館學概論、圖書分類學、目錄學、圖書編目法、檢字法、參考流通、圖書館建築及文獻學等領域。且在每一方面都有獨立的創見,對上述領域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貢獻很大。 在圖書館學概論方面,在1925年出版的〔圖書館通論〕中,已將圖書館置於人類社會中考察。1926年在〔圖書館學的內容和方法〕一文中指出圖書館學不僅僅是編目、分類的方法、書籍排列方法等技藝,而是一門專門科學。「圖書館學是人類學問中的一部分。專研究人類學問記載的產生、保存與應用。」1928年,進一步把圖書館描述成人的大腦:「圖書館的功用,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記憶,實際上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公共腦子」。1932年,提出了圖書館事業的理論基礎問題:「整個圖書館事業,其理論基礎實可稱為『三位一體』。三位者,一為『書』,包括圖書館等一切文化記載;次為『人』,即閱覽者;三為『法』,圖書館之一的設備及管理方法、管理人才是也。三者結合,乃成整個圖書館」。1934年,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圖書館學概論〕,明確提出圖書館的設立,有三大要素,並以三要素為中心展開了其圖書館學體系。這些理論的闡述,使其成為我國20、30年代圖書館學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圖書分類方面,1936年即編成〔杜氏圖書分類法〕在當時很有影響。1949年以後,又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學說、恩格斯關於自然科學發展的觀點和毛澤東關於知識分類的理論,發表了〔新圖書分類法芻議〕和〔新圖書分類法草案〕。這個分類法以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3大部類為基本體系,對其後我國各家分類法有一定的影響。1962年前後,又連續發表了「科學分類與圖書分類」、「圖書分類法路向」等論文,主張向傳統的圖書分類法思想進行挑戰,以分類主題一體化的方式,編製新型的圖書分類法。 在漢字排檢法方面,代表作有〔漢字檢字法〕(1925)、〔漢字形位排檢法〕、〔檢字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查字法的基本認識〕等,提出了檢索法的4項要求,即「看得見」、「指得定」、「排得順」、「檢得出」。 在目錄學方面,代表作是〔校讎新義〕、〔東、西、南沙群島資料目錄〕、〔鴉片戰爭以來史料目錄〕等。他明確提出「目錄學之對象為圖書,其目的在致用。」開目錄學研究對象「圖書學」一派,對後來影響很大。但對目錄的作用,則反對古代目錄學「辨章學術源流」的傳統,認為「目錄所以簿記圖書,而便檢取也,此外無用。」主張以西方圖書館目錄和書業書目的編製理論和方法來建立中國的新目錄學。 此外,對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也作出了很大貢獻,編有〔東、西、南沙群島資料目錄〕,收文獻500餘篇。 代表圖書館的「圕」字,也是他首創。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杜定友(1898-1967)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