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基督徒聚會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查時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基督徒聚會所為二十世紀初在中國興起的一個基督新教的教派,一九二二年由倪柝聲(1903~1972)等人在福建省的福州市所創立。最初按〔聖經〕中〔路加福音書〕的記載,取名「小群聚會」故得「小群」之別名;後來用了「某地奉主名聚會」或「某地教會」等名稱,故又得「某地地方教會」或「某地第幾會所」的別名;但外界約定俗成以「聚會所」來稱呼他們。聚會所教會的發展,不僅在中國大陸地區擁有信徒,至今在海外的華人社區中,亦有聚會所的設立,由李常受所領導。
  聚會所雖由福州展開其活動,但自一九二八年移往上海後,才發展成一個教派,亦以上海為中心,再向全國各地傳播。該教派在教義與組織上的見解,與其他宗派教會頗有相異之處,如提倡要脫離宗派,主張建立獨立的地方性教會;教會不設牧師,主張每一個信徒均可事奉神;信徒互稱弟兄姐妹,專職的傳道稱「同工」,而各地方教會的教務管理者稱「長老」或稱「負責弟兄」;每一個主日要舉行一次「擘餅聚會」,此種聚會,應是由傳統聖餐聚會再演變出來的;信徒受浸要採全身浸入水中之禮;女信徒參加聚會禮拜要「蒙頭」,即要戴一小白帽,以示順服神的權柄;堅持基要主義的信仰,注重「屬靈生命之道」的宣講,不重禮拜的儀式;而聚會場所不置聖像、十字架與聖畫;對聖誕節、復活節等〔聖經〕不見規定者,一概不隨眾慶祝。教會組織嚴密,信徒動員能力極強,又注重信仰上的教導,故虔信者眾。又信徒對其領袖服從性高。
  倪柝聲自建立聚會所後,與西方來華的教會沒有任何的關係,但倪與英國一些保守的教會仍維持來往交通的關係,亦不接受財力的支援,故聚會所成為在當時中國獨立自主教會的典型教會,與另外一派的「真耶穌教會」齊名。
  一九四八年後,面對國內政局的不安,倪柝聲領導聚會所加以應變,先有「交出來」運動,又在福州鼓嶺開辦「執事之家」以培訓各地的同工,再有「移民」國內外計畫的推動,以致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共建立新政府之後,在政治整肅運動之前,其在國內的各處聚會所,仍維持七百多處,信徒人數則達七萬餘人左右,整肅運動開始後,倪柝聲與其他一些同工被下了獄,聚會所在參加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後,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教派了;而海外聚會所的教會,則於一九四八年前後,因當時的移民計畫的執行,有李常受、陳則信、陸忠信、繆紹訓、江守道等到港、臺、菲、星、馬等地發展,故海外華人中亦有聚會所教會的設立,七十年代以後,更往北美與南美的巴西發展,建立了多所聚會所教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基督徒聚會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