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橈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áo
解釋:
  1. 船槳。
  2. 彎曲。
    【例】橈直就曲
  3. 曲解、歪曲。
    【例】橈法
  4. 冤屈。
    【例】枉橈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áo
解釋:
[名]
船槳。五代十國後蜀.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詞:「畫舸停橈,槿花林外竹橫橋。」
[動]
1.彎曲。《列子.湯問》:「汨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橈。」《新唐書.卷一三二.吳兢傳》:「橈直就曲,斲方為刓。」
2.曲解、歪曲。《漢書.卷九○.酷吏傳.周陽由傳》:「所愛者,橈法活之,所憎者,曲法滅之。」
3.冤屈。《禮記.月令》:「斬殺必當,毋或枉橈。」《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上已橈功臣。」
4.擾亂。《易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
5.削弱。《漢書.卷一.高帝紀》:「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與酈食其謀橈楚權。」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ㄋㄠˊ

1. 曲木。《說文解字.木部》:「橈,曲木。」《龍龕手鑑.木部》:「橈,木曲也。」

2. 彎曲、彎折。《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不援其邸,必緧其牛後,此無故,唯轅直且無橈也。」《列子.湯問》:「汨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橈。」《新唐書.卷一三二.列傳.吳兢》:「橈直就曲,斲方為刓。」

3. 屈服、屈從。《漢書.卷一○○.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遘閔既多,是用廢黜。」《後漢書.卷七七.酷吏列傳.序》:「肆情剛烈,成其不橈之威。」《新唐書.卷一六八.列傳.柳宗元》:「贊曰:宗元等橈節從之,徼幸一時,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規權遂私。」

4. 枉屈、歪曲。《禮記.月令》:「斬殺必當,毋或枉橈。」《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上已橈功臣,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然心欲何第一。」南朝宋.裴駰.集解:「應劭曰:『橈,屈也。』」《漢書.卷九○.酷吏傳.周陽由》:「所愛者,橈法活之,所憎者,曲法滅之。」

5. 削弱、挫敗。《左傳.成公二年》:「畏君之震,師徒橈敗。」《漢書.卷一.高帝紀》:「項羽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與酈食其謀橈楚權。」

6. 擾亂。《易經.說卦》:「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史記.卷四四.魏世家》:「今韓受兵三年,秦橈之以講,識亡不聽,投質於趙,請為天下鴈行頓刃,楚、趙必集兵,皆識秦之欲無窮也。」唐.司馬貞.索隱:「謂韓被秦之兵,橈擾已經三年,云欲講說與韓和。」

7. 柔弱。《四聲篇海.木部》:「橈,木末弱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柔橈嫚嫚,嫵媚纖弱。」唐.元結〈演興.訟木魅〉詩:「槢橈橈兮未堅,椲桹桹兮可屈。」

㈡ㄖㄠˊ

船槳。《玉篇.木部》:「橈,小楫。」《字彙.木部》:「橈,櫂之短者。」《楚辭.屈原.九歌.雲中君》:「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五代十國.歐陽炯〈南鄉子.畫舸停橈〉詞:「畫舸停橈,槿花林外竹橫橋。」宋.歐陽修〈採桑子.春深雨過西湖好〉詞:「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注音: ㈠ㄋㄠˊ ㈡ㄖㄠ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橈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