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梅呂哀舞曲;小步舞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inuet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曲類型名。「梅呂哀(小步)舞曲」是西元1650-1800年間,流行於法國宮廷及劇院的一種三拍子樂舞。盧利(Jean-Baptiste Lully, ca.1632-1687)創作了九十多首稱為梅呂哀舞的樂曲,關於該舞是源自何處,有不同的說法,作曲家浦雷托流斯(Michael Praetorius, ca.1571-1621)和十八世紀舞蹈大師拉摩(Pierre Rameau)都認為它是從法國普瓦圖的「勃浪舞」(Branle de Poitou)轉變而來,他們提出這觀點之原因是因為早期小步舞曲之拍子和樂句,與普瓦圖勃浪舞的結構一樣,都是三拍子,樂句是三小節長。盧利的舞曲只有二或三首是屬於這種結構,其餘的舞曲全是3/4或6/4拍子,樂句的長度則分為3/4拍子 是二小節長,6/4拍子是一小節長。另外陶伯特(Gottfried Taubert)在他的著作《Rechschaffener Tantzmeister, oder Gründliche Erklärung der Frentzösichen Tantz-kunsdt》(1717)中,表示梅呂哀(小步)舞曲是脫胎自庫朗舞(Courante),因為這兩種舞都是採用類似的節奏特色,只是庫朗舞是3/2拍子,小步舞曲是6/4拍子,但無論那一種說法都無法完全合理地解釋其來源。西元1700年是這類舞曲最興盛時期,法王路易十四(Louis ⅩⅣ, 1643-1715)特別喜愛它,後來它不但取代了庫朗舞,同時一直在貴族社會中流行,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後為止。舞蹈動作特色包括手的姿勢、腳的動作和用S 或Z型的隊形路線進行。舞蹈的結構包含導奏及四個隊形進行階段:S或Z進行隊形,開右手展示,開左手展示,S或Z隊形和雙手齊開展示,起舞之前與結束時,都要先向主人敬禮及舞伴互相行禮。梅呂哀舞在巴洛克舞蹈中是最容易與其他相似的樂曲配合的舞蹈,男舞者可以隨著音樂的形式來決定S或Z隊形重複的數次,有時可以多達5至6次。舞蹈的時間、動作的速度與隊形的面向控制全由男舞者主導。多數的梅呂哀舞曲為3/4拍子,音樂的段數是相等數目,每段由8或16小節組成,有時也在8小節的樂段後,加上一個12小節的樂段。舞步主要的動作是蹲腿(Plier)和踮起(Elever)。在蹲腿和踮起的動作過程中,要經過四個步驟:蹲腿、身體向上提起踮腳、直膝、然後腳半踮(Demi-Pointe)。蹲腿的動作是在強拍之前,所以動作的節奏與音樂的節奏形成交差節奏。如下例:

除了蹲和踮的主要動作外,舞者尚可加入其他裝飾動作,做成反拍子舞步,如加入小彈躍(Spring)、均衡步(Pas Balanc□)、庫朗舞步(Temps de Courante)、小投躍(Demi-Jet□)和崁步(Pas de Bourr□)等。十八世紀在歐洲各地的劇院經常演出該類舞蹈。義大利舞蹈大師馬格里(Gennars Magri)提到跳梅呂哀舞時的正確表情:眼神收斂,嘴角含笑,手的姿態自然並帶有一種嚴肅及高雅的舉止。十九世紀編作的梅呂哀舞,較具戲劇性,舞蹈動作加入情感的表現,手的姿態抬的較高,還有腳尖點地的動作,頭的姿勢微傾。這種改良式成為二十世紀許多編舞家的參考資料。梅呂哀舞曲在十八世紀中後期也被獨立地應用,許多歌劇序曲的結尾樂章都採用它,後來還加入奏鳴曲式發展成交響曲樂章 之一。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和海頓(F. J. Haydn, 1732-1809)及曼汗樂派(Mannheim School)的作曲家都使用梅呂哀舞曲為器樂曲創作的素材,尤其是海頓,他不但探索舞曲的形式,並加入卡農、逆行、轉調等作曲技巧。後來貝多芬(L. van Beethoven, 1770-1827)則在其交響曲第三樂章中捨棄小步舞曲,而以詼諧曲(Scherzo)替代之。
參照:
《Interno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梅呂哀舞曲;小步舞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