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奏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ㄣˋㄧㄢˊㄖㄨˊ:「ㄗㄡˋㄧㄢˊ」、「ㄕㄤˋㄗㄡˋ」、「ㄑㄧˇㄗㄡˋㄏㄨㄤˊㄕㄤˋ」。
  2. ㄍㄨˇㄉㄞˋㄔㄣˊㄒㄧㄚˋㄉㄨㄟˋㄏㄨㄤˊㄉㄧˋㄐㄧㄣˋㄔㄥˊㄙㄨㄛˇㄩㄥˋ˙ㄉㄜㄨㄣˊㄕㄨㄖㄨˊ:「ㄗㄡˋㄓㄤ」。
  3. ㄒㄧㄢˇㄒㄧㄢˋㄅㄧㄠˇㄌㄨˋㄏㄨㄛˋㄉㄜˊㄖㄨˊ:「ㄗㄡˋㄍㄨㄥ」、「ㄗㄡˋㄒㄧㄠˋ」、「ㄗㄡˋㄐㄧㄝˊ」。
  4. ㄅㄧㄠˇㄧㄢˇㄩㄝˋㄑㄧˋㄖㄨˊ:「ㄧㄢˇㄗㄡˋ」、「ㄗㄡˋㄩㄝˋ」、「ㄔㄨㄟㄗㄡˋ」、「ㄅㄢˋㄗㄡˋ」、「ㄊㄢˊㄗㄡˋ」、「ㄉㄨˊㄗㄡˋ」。
  5. ㄧㄣㄩㄝˋ˙ㄉㄜㄐㄧㄝˊㄆㄞㄖㄨˊ:「ㄐㄧㄝˊㄗㄡˋㄑㄧㄥㄎㄨ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奏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òu
解釋:
  1. 吹彈樂器。
    【例】伴奏、彈奏、演奏
  2. 音樂的律動。
    【例】節奏
  3. 古代臣子向皇帝上書或進言。
    【例】面奏、上奏
  4. 古代臣子向皇帝進呈的文書。
    【例】奏褶、奏章
  5. 顯現、達成。
    【例】奏效、大奏奇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òu
解釋:
[動]
1.進獻。《漢書.卷七四.丙吉傳》:「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數奏甘毳食物。」漢.王充《論衡.逢遇》:「以夏進鑪,以冬奏扇。」
2.古代臣下向皇帝上書或進言。如:「啟奏」。《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光遂復與丞相敞等上奏。」
3.吹彈樂器。如:「吹奏」、「伴奏」、「彈奏」、「演奏」、「獨奏」。
4.顯現、發生。如:「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禎)帝趣鳩工,未奏績而明亡。」
5.往、走。通「走」。《新唐書.卷一五五.馬燧傳》:「比悅至,火止,氣少衰,燧縱兵擊之。悅敗奏橋。橋已焚,眾赴水死者不可計。」
[名]
1.古代臣下向皇帝進呈的文書。如:「奏狀」、「奏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
2.音樂高低抑揚的節拍。如:「節奏輕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àu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吹彈樂器。
  2. [[動] ] 古代下屬對上司報告。
  3. [[動] ] 打小報告。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進獻。《說文解字.夲部》:「奏,奏進也。」《書經.益稷》:「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漢.孔安國.傳:「奏,奏謂進於民。」《漢書.卷七四.魏相丙吉傳.丙吉》:「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數奏甘毳食物。」

2. 古代臣子向皇帝上書或進言。如:「啟奏」。《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光遂復與丞相敞等上奏。」元.曾瑞《留鞋記》第三折:「因為老夫廉能清正,奉公守法,聖人敕賜勢劍金牌,著老夫先斬後奏。」

3. 古代臣下向皇帝進呈之文書。如:「奏狀」、「奏褶」。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晉書.卷四五.列傳.侯史光》:「光儒學博古,歷官著績,文筆奏議皆有條理。」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

4. 建立、顯現。如:「大奏奇功」、「奏效」。《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禎)帝趣鳩工,未奏績而明亡。」

5. 吹彈樂器。如:「彈奏」、「演奏」。晉.陸機〈弔魏武帝文〉:「徽清絃而獨奏,進脯糒而誰嘗?」《紅樓夢》第四一回:「黛玉笑道:『當日聖樂一奏,百獸率舞,如今纔一牛耳。』」

6. 音樂高低抑揚之節拍。如:「節奏輕快」。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太平廣記.卷二九.十仙子》:「玄宗遽命玉笛吹而習之,盡得其節奏。」

7. 往、走。通「走」。《詩經.大雅.綿》:「予曰:『有奔奏。』」唐.孔穎達.正義:「我念之曰:『亦由有奔走之臣。』」《新唐書.卷一五五.列傳.馬燧》:「比悅至,火止,氣少衰,燧縱兵擊之。悅敗奏橋。橋已焚,眾赴水死者不可計。」

注音: ㄗㄡ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