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發展 - 教育百科
組 | |
織 | |
發 | |
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D |
作者: | 黃昆輝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組織發展」係一種對有計畫的組織變革所採取的整合性途徑。詳言之,是一種促進組織解決問題和革新過程的長期性努力,尤其是透過更有效及更協同一致的診斷和管理方式來改變組織文化,以及藉由變革促進者(change agent)的協助,採取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技術,以增進成員的個人生活品質及提高組織的功能和績效。 組織發展的興起,主要有四個歷史背景:首先為一九四○年代後半期美國開始設立國家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而產生一連串的實驗室訓練法;其次,為行為科學家在調查研究與回饋(survey research and feedback)方面早期的貢獻;再次為社會科學家從事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貢獻;最近幾年來則是受到企管界、公共行政界、教育行政界對生產力(productivity)和工作生活品質(quality of work life)的重視之影響。 魯賓斯(Stephen P. Robbins)指出組織發展重視個人與組織的成長,強調合作及參與的過程,以及不斷探究的精神。正因為組織發展十分強調合作,所以變革促進者在進行組織發展時,不適合採用權力、職權、控制、衝突及高壓等觀念。以下即為組織發展所秉持的理念: 1.對人的尊敬:人是具有責任感、有良知且會關懷他人的個體。因此,要以禮相待,並維持他們的尊嚴。 2.信任與支持:有效能且健康的組織,應具有信任、踏實、開放、支持成員等特性。 3.權力平等:不要強調階級職權及控制。 4.坦誠相對:公開面對問題,而不是掩飾問題。 5.參與:改革牽涉的範圍越廣,在決策及實行時,應該越要廣徵意見。 另外,根據傅蘭奇(Wendell L. French)和貝爾(Cecil H. Bell)的看法,組織發展和一般傳統的中介(interventions)技術,具有七點不同的特徵:(1)強調以團隊和其他團體的形式,做為解決問題或學習有效組織行為模式的主要單位;(2)強調團體、團際以及組織的運作過程重於實質的內容;(3)使用行動研究的模式;(4)強調工作團體文化的協同式管理;(5)強調全面系統(total system)文化的管理,包括團際文化的管理;(6)注意系統流派(system ramifications)的管理;(7)認為改革的努力,係一種以不斷變遷的環境做為背景之連續性過程。 一般而言,組織發展的過程可以包括七個連續循環不已的步驟:(1)開始診斷:了解問題的癥結以及評估問題解決的可能性;(2)蒐集資料:以訪問和問卷調查等方式蒐集資料,以確認原始診斷的正確性以及尋求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3)回饋和坦誠以待:將資料回饋參與者,然後和參與者討論變革的優先順序;(4)計畫和問題解決:建立多個問題解決團體來處理主要問題領域和目標;(5)建立團隊:以有意圖的努力把各個團體發展成具有凝聚力的團隊,而不是一盤散沙;(6)團際發展:努力建立並強化各團隊間良好的工作關係;(7)追蹤和評鑑:比較變革的結果是否達到預定目標,並且採取適當的步驟確保變革的成果。 在組織發展的中介技術方面,康明斯(T. Cummings)和休賽(E. Huse)認為組織發展的中介活動可以分為四大類二十二種,其影響範圍涵蓋個人、團體、組織等三個層次。詳細的中介技術名稱如下表所示: 組織發展目前在美國企業界及教育界上的運用相當蓬勃。實施的結果發現,大抵對於組織的績效和成員的行為態度,都有正面的影響。但是蘭克爾(Philip Runkel)和舒馬克(Richard A. Schmuck)指出組織發展在各校的成功情形並不相同,而那些推行比較成功的學校通常具備下列條件:(1)行政人員公開、積極的支持;(2)學校教職員意識到變革的必要性並且歡迎組織發展方案;(3)學校教職員大體上同意組織發展的目標;(4)在開始階段,最好有一位熟練且富有經驗的顧問,擔任變革促進者的角色,以避免容易犯的錯誤。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組織發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