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編織藝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xtile Art
作者: 陳新上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編織是編結(basketry)和織造(weaving)的總稱。「編」是交織,編結,指用交錯連結的方法製作籃子或蓆子等的藝術或手工藝。「織」是用絲麻、棉、毛等製作布帛,〔說文〕:「織,作布帛之總名也。」一般而言,「織」泛指織布的工藝。
  「編織」可解釋為製作籃子的藝術或手工,但通常也包括網狀的背袋、衣物和家具等。編織的範圍包括用細長而堅韌的纖維材料,用手工加以交纏,以製作連續的表面,而成為容器。編織工藝品雖然簡單,但頗具實用價值,使編織成為一項重要的手工藝。編結和織造不同,織造使用紗線,在機器上繃緊經線,而以緯線穿梭而成。但二者有其相通之處,都是用交纏的方法,將不同的纖維以不同的方式組織在一起,使成為新的產品。紡織的基本技術和編織工藝相似,但由於紡織品的形式、用途與技術脫離「編織」工藝越來越遠,已不再是一項手工藝。所以一般使用「編織」一詞時,通常不包括織布,尤其不將「紡織」的範疇列入其中。
  編織工藝是最古老的手工藝品,並和編織籃簍有密切的關係。籃子可盛裝、貯存物品,在早期的農業社會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編織產品應用範圍很廣泛,包括家庭用具、房屋建築、衣著裝飾、祭器裝飾品、漁獵和運輸用具等。種類繁多,有實用品,亦有欣賞品。
  編織的材料日新月盛,大致可分為天然材料與人工材料兩大類:天然材料採自天然所產的纖維。又可分為植物原料、動物原料及礦物原料三種:植物原料主要者有棉花、亞麻、藺草、棕及稻麥桿等;動物原料主要有蠶絲與獸毛等;礦物原料大多為金屬類的金、銀、銅、鐵、鋁、鉛等作成的線絲。人工織物材料如用塑膠或合成樹脂製成人造絲及各種線帶等。
  由於材料的種類與性質不同,各地區的編織文化差異很大。多雨的熱帶出產棕櫚及闊葉木,他們的編造技術就不同於乾燥的亞熱帶或寒帶地區,這些地區常常以植物的根與莖來作為編造的材料。所以編織工藝的風格,常會和氣候帶的分布密切相關。在製作技法上也是一樣,非洲大草原地區常用縫合纏繞法,而溫帶地區則往往採用螺旋纏繞法。產品的功能也和材料的選用息息相關,在臺灣很流行用細薄而堅韌的竹蔑編成雞籠或捕魚籠。
  常見的編織工藝略述如下:
  竹編是中國最常見的編織工藝之一,利用竹材編製,其編組精細而富變化,技法較為困難而繁複。由於其韌性很好,具堅固耐用,可做成各種家俱、用具及裝飾品。
  籐器製品結實耐用,坐臥舒適,甚為一般家庭歡迎。產品種類繁多,與木器竹器並駕齊驅。
  草編係以海草、藺草、麥桿和稻桿等為材料,可編織地蓆、草帽、草鞋、背袋等,輕便又涼爽,價廉而實用。
  地毯編織是以棉線、羊毛、麻料三項為原料。我國地毯的產地,以新疆為最著名;在國外則以阿拉伯諸國所產的地毯最好。地毯是家庭手工業的一種,品質堅厚,花樣繁多,地方色彩至為濃厚。
  編織物儘管在外觀上種類很多,但其編造技術基本上可分為纏繞法與辮編法兩大類。
  纏繞法是最簡易,也可能是最早開發的一種方法。主要的特徵是在於在骨架上以同樣的材質,連續以螺旋形由基底部往上或往外纏繞而成。環圈另以針線加以固定,一針接一針,一圈接一圈地進行下去。成品外觀的形式取決於縫合的方法與環圈的性質,纏繞材料和縫合材料也可以選用不同的素材與色彩,以組合成不同的花式。
  辮編法中最基本的是棋盤式編織法。使用兩組線材,以縱橫直角交叉方式,將經線與緯線一上一下互相交錯地編結而成。這項編織工藝的技術,成為紡織技術之母。另一種編織法是斜紋織法,緯線及經線經過巧妙的安排,產生斜紋的效果。
  近代編織工藝不僅是攜帶與貯存物品的主要容器而已,也是室內陳列的裝飾品。在工業化的國家,機械製造的容器有取代編織器在日常生活用途的趨勢,但編製工藝仍然是許多現代家庭婦女最喜愛的業餘嗜好之一,集消遣、實用、裝飾於一身。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編織藝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