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腦輸出縮影目錄 - 教育百科
電 | |
腦 | |
輸 | |
出 | |
縮 | |
影 | |
目 | |
錄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mputer Output Microfilm Catalog,簡稱COM Catalog |
作者: | 王梅玲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縮影(Microform)一詞 ,美國國家縮影學會(National Micrographic Association)解釋為「一種含有縮小影像的形式,常以膠片方式呈現。」薛弗笛氏(William Saffady)定義為「是縮影式影像的通稱,泛指一切在資訊通訊或儲存媒體中所含因太小而非藉放大設備無法閱讀的影像。包括透明及非透明性,經由原始文件(如期刊合訂本,技術報告等)或藉電腦輸出縮影紀錄器攝製而成之全文或圖形資訊者。」縮影媒體有多種產品,如縮影單片、縮影捲片、超微單片、不透明縮影片等。1950年代出現一種新的縮影方法--電腦輸出縮影(Computer Output Microfilm,簡稱COM)。 電腦輸出縮影不是另一縮影型式,然而卻是一種生產單片及捲片的方法,資料直接來自電腦,無需經過紙張步驟,其縮率常見約有24x,42x,48x等。電腦輸出縮影單片或捲片的優點除了影像的生產可利用電腦產生外,又可存於電腦,而且提供自動編碼,自動檢索等。 電腦輸出縮影技術應用於圖書館目錄即為電腦輸出縮影目錄(COM Catalog),曾經在圖書館界蔚為流行。首次大規模的應用是在1966年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Missiles and Space)的技術資料中心,用以輸出縮影目錄,此後的應用愈來愈多,也給圖書館目錄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McCrath與Simon選擇電腦輸出縮影用作路易斯安那數字登記(Louisiana Numerical Register)聯合目錄之輸出媒體,該聯合目錄羅列21所圖書館之館藏。其使用電腦輸出縮影是基於經濟與製作快速之考量。1973年已有許多公共圖書館與學術圖書館之技術服務應用電腦輸出縮影之技術,而在英國、南非與澳洲也有許多圖書館紛紛使用。 1974年美國圖書館開始大量使用電腦輸出縮影產品,主要是由於幾項重要之發展:一為美國國會圖書館之MARC計畫之成功使圖書館館藏資料大量採用機讀編目格式,再加上傳統書本式與卡片目錄維護成本之昂貴。如巴爾的摩縣與弗爾費斯縣公共圖書館(Baltimore County and Fairfax County (Virginia)Public Library)系統即證明電腦輸出縮影目錄之成本效益較好而取代書本式目錄。另外俄亥俄學院圖書館中心系統(Ohio College Library Center System)之廣泛使用,與美國多許圖書館館藏資料採用OCLC之磁帶,也是使普遍增加機讀資料採用電腦輸出縮影記錄重要原因之一。其後Autographic,Science Press,Brodart,Blackwell/ North America與其他公司紛紛發展將OCLC磁帶轉換成電腦輸出縮影目錄之軟體。例如達拉斯之德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s)每兩週提供Backwell/ North America公司該館館藏之OCLC磁帶以轉換成電腦輸出縮影單片之目錄。 其他尚有許多著名圖書館使用電腦輸出縮影目錄,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俄亥俄州立圖書館、國立醫學圖書館、紐約州立圖書館、密西根州立大學圖書館等。至於電腦輸出縮影聯合目錄方面,一些較大的計畫如蘇格蘭圖書館自動化合作計畫SCOLCAP (Scottish Libraries Cooperative Automation Project)系統的圖書館,採用電腦輸出縮影單片等。 電腦輸出縮影目錄在1980年代受到圖書館普遍歡迎,因為有下列若干優點:(1)無需排卡,節省人力、金錢;(2)電腦排列款目錯誤較少:(3)節省空間;(4)便於自動化;(5)費用經濟;(6)更新迅速;(7)複製容易。然而也有缺點:(1)需倚靠閱讀機;(2)未合人性化,使用者需適應。所以當1990年代線上公共目錄(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盛行後,電腦輸出縮影目錄即逐漸式微。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腦輸出縮影目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