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德之世 - 教育百科
至 | |
德 | |
之 | |
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至德之世」是指最理想的社會,語出〔莊子〕;莊子以為至德之世就是原始素樸、沒有文明汙染的社會。〔莊子.馬蹄篇〕中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旡知,其德不離;同乎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這是說在理想的社會裡,人類禽獸與萬物同樣是自然的一分子,並沒有不同的地位。在自然條件之下,君子與小人的人為分辨,當然就不存在。人人同樣純樸無知,就不會喪失樸實的德性;人人同樣淡然無欲,就是所謂的素樸,而素樸正是普通百姓的真性。莊子顯然接受老子「無知無欲」、「見素抱樸」(參見「無知無欲」、「見素抱樸」)的理想,認為人為造作的文明是人類社會之所以有罪惡禍亂的原因;如果人能長處於自然素樸的狀態之下,無知無欲,也就不爭不亂,可以享受安樂太平。 從理論上說,在人類文明(在莊子來看則是周朝的禮樂文化)尚未進步繁榮之前,一定有先乎文明的原始狀態,也就是先乎殷周之文的上古時代。〔胠篋篇〕稱神話中的上古時代是至德之世:「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容成氏等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胠篋篇〕所謂的上古至德之世,顯然與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並無二致。那樣的社會沒有開啟智端的文字,人民以結繩記事,生活平淡而快樂,與比鄰的人群雖相去不遠,但是都能自給自足,彼此鮮少往來。生活在理想社會中的人們,保有天真純樸的美德,毫無虛偽矯作;他們沒有世俗的道德觀念,所行所為都出於純真的德性。〔天地篇〕形容這樣的情境說:「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迹,事而無傳。」就是說理想社會平和無爭,不崇尚賢能,不鼓勵競爭。居上位有如高枝,無心顯示高貴,人民有如野鹿,放任自得。性行端正卻不知道有義的說法;彼此相親相愛,卻不知道有仁的說法;待人誠懇實在,卻不知道有忠的說法;行事恰當卻不知道有信的說法;彼此自然的互助,卻沒想到是報償恩惠。所以行走不留痕跡,沒有事迹留傳後世。 總結以上所說,至德之世是指先乎文明的原始社會的自然狀況,這樣的社會雖不免仍有領袖君主階級等差,但是在上位者無意作為,在下位者自然的行為是最安適的狀況;後來有為的文明所導致的災害禍亂,在那時無由而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至德之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