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克萊舞團 - 教育百科
尼 | |
克 | |
萊 | |
舞 | |
團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ikolais Dance Theatre |
作者: | 李斌榮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團。1948年由艾文.尼克萊(Nikolais Alwin, 1912-1993)創立,舞團最大的特色是綜合了燈光、音樂、顏色、時間、道具及移動的身體交織而成,其使用抽象的設計,跳脫了原先戲劇的涵義創造出一個特別影像。除了編舞之外,艾文設計道具、燈光、裝置、投影片、衣服,甚至創作了大部分的曲子,例如:把馬口鐵罐打洞或是使用玻璃紙,讓光進來,甚至用切成多斷的磁帶接成音樂。1963年,他是首位使用哥倫比亞大學發明的魔哥(Moog)電子合成樂器的先驅。他把舞者通常用道具偽裝,或言之,用身體的延伸把道具使用的更完整,用身體、服裝打破原有的人形,用幻燈片去營造氣氛,正因為如此,舞者的非人性化的造形,創造出了視覺的效果;而非由舞者成為一個人的焦點。艾文出生在康乃迪克州,並開始其表演的生涯;如:替無聲電影的風琴伴奏,為傀儡戲的操作者。1933年因為看了瑪麗.魏格曼(1886-1973)的演出,而觸發其舞蹈種子,進而投入韓亞霍姆(1898-1992)的門下學習舞蹈,1948年他搬到紐約,並成為亨利街小劇場的總監,直到1970年離開為止。他的首部製作是為兒童劇場的製作,然後成立自己的舞團,並擔任劇場的總監。1950年開始,艾文有兩件事具開創性:一為經過教學,開始和獻身舞蹈的年輕舞者一起合作,第二是打破心理學上舞蹈劇場的認知及傳統說故事的方式,進而發展抽象舞蹈的可能性。他的作品《萬花筒》(1956),由舞者偽裝成盤子、柱子,那些看似乎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這個作品在美國舞蹈節一砲而紅,因而奠定了其國際地位,他打破男女性別的界線,用單一性別的服裝,表達其舞作。《稜鏡》(1956)是他第一首對於燈光的實驗作品,艾文記得很清楚說:他把燈很小心的打在莫瑞.路易斯的臉上,看起來臉似乎是成碎片狀。舞團主要舞者為菲利絲.萊姆哈特(1933-)、葛雷迪.巴林等。艾文榮獲猶它大學及伊利諾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美國舞蹈雜誌獎、美國舞蹈節獎、國家藝術勳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甘迺迪中心榮譽榜,1987年美國公共電視大師系列播放其紀錄片《尼克與莫瑞》。尼克萊晚期的作品把舞者從高度劇場釋放出來,使他們比早期的作品更容易「看見」,像是1984年的《人和結構》。 |
|
參照: 平珩主編《舞蹈欣賞》1995、三民書局、伍曼麗主編《舞蹈欣賞》1999、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亞倫.羅伯森和多那.休特拉(Allen Robertson & Donald Hutera)《舞蹈手冊(The Dance Handbook)》1988、朗文(Longman)、泰瑞.楚克(Terry Trucco)《紐約舞蹈專書(The New York Book of Dance)》1995、城市公司(City & Company)、蘿絲.雷昂(Ruth Leon)《喝采:紐約表演藝術指引》(Applause: New York´s Guide to the Performing Arts)1991、喝采劇院叢書出版社(Applause Theater Book Publishers)、賽瑪.珍妮.科恩(Selma Jeanne Cohen)《國際舞蹈百科全書》(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尼克萊舞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