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樂 - 教育百科
ˋ
tiān l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ān lè
解釋:
樂天之道。《莊子.天道》:「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注音:
漢語拼音: tiān yuè
解釋:
1.來自天上的音樂。比喻音樂高妙。唐.劉禹錫〈與歌者何戡〉詩:「二十餘年別帝京,重聞天樂不勝情。」
2.宮庭的音樂。唐.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之六:「春風開紫殿,天樂下珠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天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樂(ㄌㄜˋ)是與自然調協和樂的意思;根據莊子學說,自然之道,恬淡無為,化育萬物,功成不居。修道的人效法自然,也能虛靜無為,使百姓各遂其生,各適其性,長處於無知無欲的素樸狀態。莊子稱能明白自然之道的人,就是與自然和諧的人;與自然和諧就是所謂的天樂,如〔莊子.天道篇〕中說:「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由此可知,天樂正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之道。理想的君王內修已德,效法自然無私不有的精神,無為而使天下百姓平治,就是與自然協調。
  其次天樂(ㄩㄝˋ)則是指自然的樂音,莊子書中用之比喻道;〔天運篇〕以一則寓言說明自然之道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也就是天樂。黃帝的臣子北門成問黃帝說,為什麼黃帝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樂章時,使他先後產生懼、怠、惑三種感受。黃帝答說因為他首先奏出合乎至道的樂音:「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清。」也就是黃帝根據人事天理的原則,規律地演奏,終能合乎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其卒無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北門成之所以恐懼,正因為黃帝演奏的樂音表達自然之道無始無終、死生成毀如一、而其變化又不可期待,其恐是由於「不知」或不能知道的生疏感。其次黃帝又奏「陰陽之和」的樂音,樂音可長可短,能柔能剛,變化多端,音調和諧,彌布全宇,毫無空隙;而樂音的境界理趣卻超乎北門成的理解,既不可理解因而有懈怠之感。最後黃帝演奏「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以沒有停滯、極其流暢的樂音,協調自然韻律,揮灑自如,時而幽閤無聲,時而樂聲大作;北門成想聽這樣的樂音卻聽不見,所以疑惑。這樣的樂音,便是「天樂」:「天機不張而五官(音)皆備,此之謂天樂,無言而心說(ㄩㄝˋ,怡悅自適貌),故有焱氏為之頌曰:『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就是說象徵自然之道的樂音,即使未曾奏動樂器,已具備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上古有焱氏頌讚道:「聽不見它的聲音,看不見它的形影,自然之道卻已充滿天地,彌布全宇。」這裡天樂正是老子所謂「大音希聲」的具體寫照,成玄英就這點疏解道:「大音希聲,故聽之不聞;大象無形,故視之不見;道無不在,故充滿二儀;大無不包,故囊括六極。六極者,六合也。假欲留意聽之,亦不可以耳根承接。」就是說自然之道,也是形而上的普遍原理,非耳目感官所能知,所謂大音希聲,正在說明象徵道的樂音是不可以耳接聞,只能靠精神修為體悟領會。
  總結以上所說,天樂有二義:當「樂」為和樂之樂時,天樂是指在上位者尊法自然無為之道,與民生息,故能怡然自樂;當「樂」為樂音之樂時,天樂是指自然的樂音,也就是道的象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