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拔貢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bá gò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á gòng
解釋:
一種清代選拔人才的制度。由學政選拔秀才中文行兼優的人,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待會試、廷試及格後,入選者依成績優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縣官、教職任用之。餘者罷歸,稱為「廢貢」。初定六年選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為十二年一次。《六部成語註解.禮部》:「從秀才中選其文學拔萃者作為貢生,曰:『拔貢』。」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拔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葉憲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拔貢,據〔明史‧選舉志〕載:入國學者,通謂之監生,……生員曰貢監。同一貢監也有歲貢、選貢、恩貢、納貢。又據〔清史稿校註‧選舉志〕:貢生凡六,曰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例貢。……拔貢,因明選貢遺制。順治元年(1644)舉行,順天六人,直省府學二人,州、縣學各一人。康熙十年(1671),令學臣於考取一、二等生員內,遴選文行兼優者貢太學。……(雍正)五年(1727),世宗以歲貢較食廩淺深,多年力衰憊之人,欲得英才,必須選拔,命嗣後六年選拔一次。明年,又諭學政選拔不拘一、二等生員,酌試時務策論,果有識見才幹,再訪平日品行,即未列優等,亦評選拔。故雍、乾間充貢國學,以選拔為最盛。
  另〔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載:(乾隆)七年(1742)諭:……朕思拔貢乃生員之優者,既為文學華贍之青衿,則應科舉時,自可脫穎而出,又不專藉選拔,以為進身之階也。從前選拔,或數十年一舉,或二十年一舉,今則六年一舉,為期太近,理應酌量變通。嗣後著十二年一舉,定為例。……十六年諭:各省選拔貢生,經朕降旨以十二年舉行,惟是來京朝考、揀選、引見。發監讀書,或以知縣等官試用,或以教職即用,或以教職歸班序選,條例屢經更定,……朝考錄用一應規條,應詳細酌定,永著為令。大學士九卿集議以聞……議定……至朝考取例優等,復經九卿揀選引見,或以知縣,或以知縣以下等官錄用。再直省府州縣教職,飭令督撫三年一次澄汰,……即將揀選引見之拔貢,照依朝考名次先後充補。……為入揀選者,仍劄監肄業,希照舊例遵行。……二十三年(1758)定各省考試拔貢,四書文、經解、策論外,加試五言八韻詩。朝考拔貢,試以書藝一、詩一。……四十一年奏准,罷共朝考後,引見用部員者,以小京官用。
  故拔貢乃學政就府、州、縣學之生員中,依月課、歲試等平時考核,遴選學行兼優者出貢,經朝考後,以知縣、小京官、教職等錄用,或入國學肄業。以得取功名而論,尤為士子之捷徑,因而朝廷屢諭學政,應嚴格揀選經明行修、堪備國家任使者,再行朝考覆試,寧缺毋濫。考其制要在補救歲貢生較多年老者之弊,意在鼓勵英才。惟其間隔六年或十二年舉辦一次,只可謂在為國舉才方式上,補其他選貢方式之不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拔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