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朝三暮四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釋:
  1. 本指一養猴人以果子飼養猴子,施以詐術騙猴的故事。本比喻以詐術欺人,後比喻心意不定、反覆無常。見《莊子.齊物論》。
    【例】朝三暮四的人,難以成就大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朝三暮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釋:
本指一養猴人以果子飼養猴子,施以詐術騙猴的故事。見《莊子.齊物論》。後比喻以詐術欺人,或心意不定、反覆無常。《舊唐書.卷一三五.皇甫鎛傳》:「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聖聰,足見奸邪之極。」元.楊訥《西游記》第九齣:「也是我為人不肖,和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也作「暮四朝三」、「朝四暮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朝三暮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餵養猴子時,早晨給三升橡樹果實,晚上給四升,但亦可改變為「朝四暮三」。本為養猴人詐騙猴子的故事。典出《莊子.齊物論》。原用以比喻只變名目,不改實質。後用「朝三暮四」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亦可用於比喻事物變化無定。
△「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秦暮楚」
典故說明:

戰國時代哲學家莊子曾經用了一個寓言來說明人常會自以為是而不知。這個寓言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個養猴人跟他所養的猴子說:「我決定每天早上餵你們吃三升橡實,下午餵四升橡實。」想不到猴子們都很不高興,嫌早上吃的太少了。於是,養猴人就說:「那這樣好了,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猴子們聽了都很高興,以為這樣一來,早上變多了。事實上,「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只改變了朝暮的數量,但猴子自以為是地滿足了。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這就是「休乎天鈞」的境界,也就是「齊物論」的精義。後來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心意不定、反覆無常。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
  1. 他老是朝三暮四地換工作,怎會有成就?
  2. 做生意得講信用,不可朝三暮四,出爾反爾。
  3. 他向來厭惡反覆無常,做事絕對不會朝三暮四的。
  4. 她行事向來果斷,不是個朝三暮四的人,別再冤枉她了。
  5. 你一會兒要學畫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態度嗎?
辨識:
近義成語
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秦暮楚
形音辨誤


「朝秦暮楚」及「朝三暮四」都是用來比喻人反覆無常,意志不堅。

「朝秦暮楚」側重於強調依附對象的反覆變更;「朝三暮四」則側重於強調心意和行為的變化不定。

朝秦暮楚 朝三暮四 辨似例句
我們這些小廠商,夾在兩個大廠中間,為求生存,別怪我們∼。
你一會兒要學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的態度嗎?
典源:
《莊子.齊物論》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1)賦(2)芧(3),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4),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

〔注解〕 (1) 狙公:相傳為古時善養猴者,能以智弄群猴。狙,音ㄐㄩ,猴子。 (2) 賦:給予。 (3) 芧:音ㄒㄩˋ,橡樹的果實。 (4) 虧:耗損、減少。
書證:
01.南朝梁.裴子野〈宋略選舉論〉:「孝武雖分曹為兩,不能反之於周漢,朝三暮四,其病愈甚也。」
02.唐.崔仁&00006_w01.jpg;〈新羅國故兩朝國師教諡朗空大師白月棲雲之塔碑銘〉:「來者如雲,朝三暮四。」
03.《舊唐書.卷一三五.皇甫鎛列傳》:「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聖聰,足見奸邪之極。」
04.宋.司馬光〈論財利疏〉:「張設科條,不可勝紀。或不如其舊,益為民患;或朝三暮四,移左於右。」
05.宋.朱翌〈書事〉詩:「花開北陌東阡外,人在朝三暮四閒。」
06.元.喬吉〈山坡羊.朝三暮四〉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兒不解榮枯事。儹家私,寵花枝,黃金壯起荒淫志。」
07.元.楊訥《西游記》第九齣:「也是我為人不肖,和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08.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附錄.戴熙來函》:「朝三暮四之術,可暫而不可久也;刑驅勢迫之事,可一而不可再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朝三暮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朝三暮四通常指人的心意隨時改變,見異思遷而缺乏整體的考量;這個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篇〕「狙(ㄐㄩ)公賦芧(ㄒㄩˋ)」的寓言,譏諷人只知執著別相,不能體悟「道通為一」的道理。〔齊物論〕中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含意是說殫精竭慮偏執一見的人,執著於別相,而不能體會萬事萬物渾然一體而相同的道理;就好比故事中所說的:有個養猴的老人,拿核果給猴子吃的時候說:「早上吃三升,下午吃四升。」猴子們聽了嫌少,都很生氣,於是老人改口說:「那麼早上吃四升,下午吃三升吧。」於是猴子們就高興了。事實上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總共都是七升,實質上沒有區別,群猴喜怒不同的反應,可能是因為聽到先出現的那個數量太小,並沒有合上後一個數量計算總數,因嫌少而生氣,及至聽到第一個數量變大了,就高興起來,這是牠們執著別相、虛妄分別,而忽略大體的弊病。這裡「狙」是指猴子 ,「芧」或說是橡子,或說是栗子。而「因是也」就是「因此也」,因為群猴執著自己的主觀,只知有部分,不知有整體的意思,猶如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見其小,不見其大,像人們常說的「見樹而不見林」,意義相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朝三暮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朝三暮四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朝三暮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關臺灣客語
相似詞 反覆無常、朝秦暮楚 相反詞 自始至終、始終不渝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