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藝文志〕 - 教育百科
〔 | |
漢 | |
書 | |
藝 | |
文 | |
志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昌彼得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漢書藝文志〕,後漢班固撰。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望都長班彪子。年9歲能屬文,誦詩書。及長,博通經籍,九流百家之學,無不窮究。明帝時,官校書郎,蘭臺令史,典校內府藏書。他非常熟悉〔七略〕的分類,所掌管蘭臺的藏書,即依據〔七略〕的分類來排列。 司馬遷撰〔史記〕130篇,止於武帝太初。遷卒後,遞有好事者續撰,但多淺鄙,不足以續貂。至後漢班彪,繼作後漢數十篇,並譏正前人之失,未完而卒,明帝命固續成其父之志,固乃斷自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成書百篇,名曰〔漢書〕,其十志中的〔藝文志〕係依據劉歆〔七略〕增刪改訂而成。 〔漢書藝文志〕著錄六略38類、596家、13,269卷,類目與〔七略〕全同,無所增減,然種數少了7家,篇數則增了50。班固在志末注云:「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其所增的三家為劉向、揚雄、杜林。所增50篇為書類入劉向稽疑1篇,小學入揚雄、杜林二家3篇,儒家入揚雄38篇,賦入揚雄8篇。此外省去了兵書略中與諸子略中重複的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鶡冠子、蘇子、蒯通、陸賈、准南王、墨子,一共10種271篇。除了增省而外,二者在圖書部次方面也不完全相同。如〔管子〕18篇,〔七略〕置於法家,〔漢志〕則編在道家:〔軍禮司馬法〕,〔七略〕部次在兵書略權謀家,〔漢志〕改隸入六藝略禮類;〔蹴踘〕25篇,〔七略〕本在雜家,班固認為蹴踘屬體能訓練的一種,乃改入兵書略技巧。可見班固采〔七略〕編為〔漢志〕,並不墨守成規,而能權宜變革,凡〔漢志〕於〔七略〕原部次有所改動的地方,班固均加自注予以說明。 除了著錄部次,班固有所增省改易外,〔七略〕的〔輯略〕一篇,班固既未照錄,也未刪削,而是將其文字打散,討論各門類學術淵源流變的,分別編次在各類或各略書目之後,成為中國目錄學中小序的體制,立下了後來史書志藝文,以及目錄著作的楷模。只有詩賦略僅有大序,每類後無小序,不知是〔七略〕原無,或是後來佚去,致使後人對劉歆將賦區分為甲乙丙三種的標準如何,無從知曉,以致揣測紛紛。 清代學者金榜曾說:「不通漢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七略〕已失傳,〔漢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書目,治學考源,必取資於此目,故後代研究漢志者甚繁,宋代有王應麟〔漢志考證〕10卷,清代有姚振宗〔漢志條理〕8卷、〔拾補〕6卷、王仁俊〔漢志考證校補〕10卷、及劉光寶〔漢志注〕、王先謙〔漢志補注〕各1卷。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漢書藝文志〕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