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德國檔案事業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袁源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整個羅馬帝國時期,德意志基本上是諸侯割據或鬆散聯合的局面。帝國沒有統一的檔案庫房,國會和最高法院都自行保管檔案,長期分散在德國許多城市。各諸侯國自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54)時實行公文登記後,都逐步成立各自的國家檔案館,保管王朝檔案、國家檔案和內政檔案。
  1871年,由22個王國和3個自由市組成了德意志帝國,但是,每個王國都保持自己的政府、君主和議會,因此,德國檔案事業在各個王國裏孤立地發展著,沒有形成全德統一的檔案工作中心,沒有全國性的中央檔案館。在德意志帝國的一些王國中,普魯士的檔案工作比較發達。普魯士設有兩個中央級檔案館:普魯士中央檔案館(普魯士國家機密檔案館)和普魯士勃蘭登堡王朝檔案館(第二中央檔案館),以及一些19世紀初建立的省檔案館。為了領導這些檔案館,1831年設立了普魯士檔案管理局,並從1887年起出版多卷集〔普魯士國家檔案館文件〕,1900年起出版定期刊物〔普魯士檔案管理局公報〕。巴伐利亞首相孟熱爾於1812年草擬了檔案工作改革方案,實行檔案集中化管理,建立了帝國檔案館和國家民族檔案館,並於1881年開始出版〔檔案雜誌〕,刊登關於文獻學、檔案技術學、檔案史、檔案立法等文章。薩克森於1832年在德累斯頓成立國家檔案館,集中了內政、外交和王朝檔案以及地方檔案館的古老文件。其它各諸侯國如符騰堡、巴登和黑森等都在國家檔案館集中了過去遺留下來的大部分檔案。
  19世紀末,德國的化學工業和電氣工業十分發達,很快地出現了許多壟斷組織,因此,建立了一些經濟檔案館,其中有1905年建立的克盧伯經濟檔案館,1906年建立的萊茵--威斯特伐利亞洲經濟檔案館和西南經濟檔案館,1907年建立了西門子經濟檔案館,1908年建立了漢堡世界經濟檔案館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積累了大量軍事檔案,為了收集和保管這些檔案,於1920年建立了帝國檔案館。該館由檔案部和史料編纂部組成。第一部分是檔案保管機構,第二部分是當時計畫籌建的屬於檔案館的科學研究機構,其任務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史料,編寫世界大戰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政府將波茨坦帝國檔案館的最重要的案卷移至庫房最底層以便柏林帝國最高當局隨時利用,並且建立軍事檔案管理局領導中央軍事檔案館和波茨坦、慕尼黑、斯圖加特和德累斯頓軍事檔案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在占領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後,大肆掠奪和焚毀捷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南斯拉夫等國的檔案,僅從布拉格中央檔案館劫運到德國的檔案達18,000餘卷,據德國檔案學家約翰遜.麥耶蘭德路特統計,希特勒的羅森堡特遣支隊總部在巴伐利亞倉庫保存的從各國搶劫來的檔案和其它文化收藏品就有60列火車之多;法西斯在戰敗前曾大規模銷毀本國檔案材料,以掩蓋其罪行,同時也銷毀義大利的大批珍貴檔案其中包括古代那不勒斯安茹王朝的54,000件羊皮檔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由蘇、美、英、法四國共同占領,被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在蘇軍占領區,1946年在波茨坦成立中央檔案館,負責集中在戰爭時期幸免毀滅的前帝國檔案館、普魯士國家機密檔案館、前德國中央機關的檔案以及其他具有歷史價值的檔案。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1950年頒布了第一部檔案法,規定對檔案工作實行集中統一管理。1965年又頒布了新的檔案法,強調了由國家檔案管理局領導國家檔案館和檔案學校,指導中央機關和全國性企業檔案館(室);通過各專區政府的檔案管理處領導專區的國家檔案館,指導專區機關、企業檔案館(室)和市、縣檔案館。國家檔案管理局的機關刊物〔檔案通報〕於1951年創刊。
  為了培養檔案專業人員,1950年,在柏林洪堡大學哲學系歷史專業下設檔案組,學制兩年,屬研究生性質,1955年在波茨坦成立檔案管理專科學校,學制3年,畢業生可獲國家認可的檔案員稱號。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後,於1951年在科布倫茨建立了聯邦檔案館,受政府內務部領導,負責接收和保管聯邦政府機關的檔案以及德國的歷史檔案,該館從1972年又設立聯邦文件中心,負責保管聯邦政府中央機關除國防部、外交部以外的全部文件。1984年該館新館落成,占地面積38,650平方米,配備各種現代化設施。聯邦級檔案館包括聯邦外交部政治檔案館和聯邦影片檔案館。地方級檔案館則有各州的檔案館及其在各城市的分館,分別收集保管地區的各類檔案。此外,還有許多企業檔案館、教會檔案館、大學檔案館、政黨檔案館、工會檔案館、經濟檔案館、文學檔案館等。聯邦政府的檔案機構對各州檔案機構沒有領導或監督作用,各館之間和全國檔案工作者之間主要依靠檔案工作者協會來聯絡和交流經驗。
  德國早在1790年代初期,美因茨大學就開設了檔案學講座。1895年,成立了馬爾堡檔案學院,1821年成立了慕尼黑拜恩檔案學院,兩院培養特級檔案員和高級檔案員。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檔案工作者協會成立於1946年,每年召開一次年會,交流經驗,1958年創辦〔檔案員〕(季刊)。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實現統一,以德國的名義積極參加國際檔案理事會舉辦的活動,與各國檔案工作者進行學術交流。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國檔案事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