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亭林哲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顧亭林(1613~1682)名炎武(原名絳,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學者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顧氏出身江東望族,幼年時祖父命繼早逝的堂叔為後嗣。嗣母王氏未成婚而過門守節,至撫養亭林成人,其節義得到明廷的旌表。明亡後,王氏絕食而死,並遺命子孫不得仕於異族,這種節操對亭林一生的行誼影響很大。
  亭林為清代考證學術開創者之一;主要著作有:〔音學五書〕、〔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金石文字記〕、〔五經同異〕、〔五經考〕、〔歷代宅京記〕、文集和詩集等。
  亭林的哲學思想主要承襲朱子的觀點;強調人格修養應從格物窮理出發,尋找廣泛的知識,形成通達的智慧,同時要實踐所知的道理,一方面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一方面依據知識處理政事,造福人群。也就是說,亭林認為人格修養是以博通的知識與切實的道德踐履為重點。因此他的論學主旨可歸納為兩點:即 「博學於文」和「行己有恥」。對博學於文,亭林認為舉凡個人生活知識,以至於天下國家大事,都是博學的範圍;而所謂行己有恥,是從做子、臣、弟、友應有的倫理,以至於出入、往來、辭受、取與等處世態度,都應以知恥為原則。
  亭林不贊同明代空談心性玄理的學術方向,而主張經學即理學,呼籲重返古經注疏,不再如宋明理學家般以己意說經,因此特別注重古經的考證。又認為讀九經、諸子百家書要從考察文字開始,考察文字則須從確認音韻開始,所以古音韻的考證是解明經學的鎖鑰。亭林的重要著作〔音學五書〕,即對古音韻研究有開創性的成就。
  亭林又關切國事,對於治國的原則一生用心探討。平生最重要的著作〔日知錄〕,包羅廣泛,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關於禮教、風俗的得失盛衰的考察及改進之道。期望將來若有王者興起,能實踐這些原則,將國家社會推進到太平盛世,也是〔日知錄〕的根本意旨。
  亭林的學術廣博深密,其為學方法則樸實謹慎,要點為:(1)重抄記,以把握各重點;(2)反覆尋究;(3)強調印證;(4)貴有創見,不可因循成說;(5)持之以恆。這些方法雖平實無奇,卻是做學問的不二法門。
  在文教政策方面,亭林批評當時的科舉制度,指出科舉考試出題範圍太窄、格式太僵硬,能出的題目有限,使得坊間出版許多模擬試題和範文,士人只要背熟這些範文,便可應付考試,造成士人不讀經籍,學問空疏之弊。因此亭林曾沈痛地說:八股文的危害等於秦代的焚書,而敗壞人才的情形比坑儒還要嚴重。所以主張要擴大取用人才的範圍,並改進科考的科目與格式,增加出題範圍,兼顧實務問題,以錄取真正通達的幹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亭林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