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運動 - 教育百科
大 | |
公 | |
運 | |
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cumenical Movement |
作者: | 房志榮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主教大公二字是指全教會的會議,即所謂的大公會議。自西元第四世紀的尼西亞大公會議,至第二十世紀的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1965),天主教一共召開了二十一次這樣的世界性大會。本世紀始,大公運動是指基督徒謀求合一的各種努力。其實這種努力可說是與基督建立的教會一同開始的,如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及格林多前書都提到教會分裂的危險及其補救之道。以後十一世紀初有東方教會的分裂,十六世紀有西方教會的分裂。在第十四屆大公會議(里昂1274)及第十七屆大公會議(翡冷翠1438~1442)曾謀求過東西教會的和好,均未成功;一五四一年的累根斯堡天主教與路德教的媾和會議,也告失敗。 基督新教與東正教的大公運動(EM):現代大公運動的基礎建立在十九世紀基督新教的傳福音(福傳)工作上:他們看出傳一個分裂的基督信仰難取信於人。此外,在與東正教碰面時他們也發現,彼此意見分歧不利於給基督福音作證。這時,基督新教和東正教都有了新的覺醒,即必須克服基督徒之間的分裂,才能有效地一起來宣揚大家所共同信仰的耶穌基督。 1.大公運動的起飛:二十世紀初為回應各方對福傳與合一的願望,改革宗與英國教的主要派別決心嚴肅面對EM問題。一九一○年的愛丁堡國際傳教大會是出發點,會中強調福傳與合一的不可分。一九二○年元月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代表,以東正教的名義公布通諭,表達願望:教會間不再互相為敵,而須彼此開放。不久英國主教們予以響應,也公布通諭,指定目標:所有的基督徒在一個唯一的公教會內顯示出基督所要的可見的一體性。這兩道呼籲成了以後EM的催化劑。此後EM循著兩條路線發展,一是以行動來答覆今日世界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各教派合作共同解決世界各地的急需。這樣,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成立了「促進國際友誼的教會聯盟」,推動人是瑞典的總主教蘇勒布倫(N.Söolerblom)。大戰後,國際聯盟的思想逐漸成熟,他遂組織了「生活與行動」(life and action),後改名為「生活與工作」(life and work),一九二五年便在瑞典首都召開第一屆「生活與工作」會議,討論的主題是社會勞工問題,但因不敢討論教義,各教派的觀點無法協調,也就沒有達到任何決議。 大家發現只重傳教,不談教義是不夠的。一位在菲律賓傳教的英國教士布仁特(C. Brent)主教便主張應該在教義上謀求統一,然後才能在傳教上獲得一致。大戰期間他在美國宣傳組織「信仰與教制」(faith and order),頗受歡迎,另一方面也受到英國的支持,一九二七年便在瑞士洛桑成立。以上兩個委員會一是行動的,一是教義的,開始時互不信任,但不久克服了困難,有意促進交流。一九三七年在牛津開第二屆生活與工作會議,同年在愛丁堡開第二屆信仰與教制會議。這兩屆會議蘊育了建立普世教協(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的構想。 2.普世教協的建立:一九三八年為普世教協所做的策畫因第二世界大戰而中斷,直至一九四八年才在阿姆斯特丹開了普世教協成立大會,以後每六至七年開一次大會,至一九九一年已開了七次,每次都在不同地點。一九六一年在新德里的第三次大會達到了普世教協的高峰:協會的教義基礎由基督學擴大到聖三論,此其一;其次說清了合一的性質:唯一的宗教信仰、福音的宣講,分同一個餅,共同祈禱,兄弟共融指向為世界作證與服務,藉普遍承認的教職與所有地方教一。最後,蘇俄及其他東歐國家的東正教加入普世教協,而國際宣教議會(IMC)也與「生活與工作」及「信仰與教制」合併,使普世教協成為一個為作證、服務、信仰共融的整體。天主教的大公運動:為合一祈禱是很早受到重視的途徑。到了康杜利(P. Conturier, 1881~1953)所推動的合一祈禱週而普遍展開。一九三五年他建議的每年元月十八至二十五日(保祿歸化的日子)為合一祈禱週的構想不僅在天主教,也在法國的改革宗和英國教中受到歡迎,致使「信仰與教制」委員會由一九二○年以來在五旬節所行的八日共同祈禱,也由一九四二年始改到元月十八至二十五日舉行。一九五八年以來,羅馬剛成立的促進基督徒合一祕書處與普世教協共同為每年的合一週祈禱作準備,一九六六年又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共同出版所需要的讀物。 梵二大公會議召開的目的之一,據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話,是促進基督徒之間的合一,因此教宗邀請了新教及東正教的許多觀察員參與大會。他說,天主教徒不可再滿於現況,等待分離的弟兄回歸,而應從事自我革新,主動地走向他們。保祿六世繼續此一方向,肯定悔改的重要性。他和梵二教長們於一九六四年十一月所公布的〔大公主義法令〕是今後天主教從事EM的指導原則。 與東正教及新教的互動:一如上述,本世紀以來,東西主要教派形成了普世教協。天主教必須一方面與東西兩方的教會來往,另一方面須盡力與普世教協合作。羅馬與各東方教會建立了官方和長久的交談機構。一九七八年以來,每年聖伯鐸、保祿慶節東正教代表來羅馬拜訪,聖安德慶節羅馬派代表到君士坦丁堡拜訪。與西方教會舉行神學交談的有英國教、世界路德宗聯盟、世界衛理議會、世界改革宗聯盟、世界神恩復興運動、世界聖經聯盟等。保祿六世及現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都曾親訪日內瓦的普世教協總部以示合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公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