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波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ㄨㄟˇㄇㄧㄢˋㄧㄣㄓㄣˋㄉㄨㄥˋㄙㄨㄛˇㄔㄢˇㄕㄥ˙ㄉㄜㄑㄧˇㄈㄨˊㄒㄧㄢˋㄒㄧㄤˋㄖㄨˊ:「ㄅㄛㄌㄤˋ」、「ㄕㄨㄟˇㄅㄛ」、「ㄅㄛㄊㄠˊ」、「ㄆㄧㄥˊㄐㄧㄥˋㄨˊㄅㄛ」。
  2. ㄨˋㄌㄧˇㄒㄩㄝˊㄓˇㄧㄡˊㄊㄢˊㄒㄧㄥˋㄊㄧˇㄏㄨㄛˋㄌㄧㄡˊㄊㄧˇㄓㄣˋㄉㄨㄥˋㄙㄨㄛˇㄔㄢˇㄕㄥ˙ㄉㄜㄒㄧㄢˋㄒㄧㄤˋㄐㄧㄠˋㄗㄨㄛˋㄅㄛㄖㄨˊ:「ㄕㄥㄅㄛ」、「ㄍㄨㄤㄅㄛ」、「ㄧㄣㄅㄛ」、「ㄉㄧㄢˋㄅㄛ」。
  3. ㄅㄧˇㄩˋㄇㄨˋㄍㄨㄤㄖㄨˊ:「ㄧㄢˇㄅㄛ」、「ㄑㄧㄡㄅㄛ」。
  4. ㄅㄛㄐㄧˊㄧㄥˇㄒㄧㄤˇㄖㄨˊ:「ㄅㄛㄐㄧˊㄨˊㄍㄨ。」
  5.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ㄐㄧㄝㄒㄩˋㄑㄧㄥˊㄕˋ˙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ㄉㄧˋㄙㄢㄅㄛ」、「ㄧˋㄅㄛㄧㄡˋㄧˋㄅㄛ˙ㄉㄜㄍㄨㄥㄕ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波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水因湧流或風力振盪所產生的起伏現象。
    【例】水波、波浪
  2. 比喻目光。
    【例】眼波、秋波
  3. 物理學上指由彈性體振動所產生像波浪一樣起落的現象。
    【例】音波、電波
  4. 跑。
    【例】奔波
  5. 量詞。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
    【例】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水因湧流或風力振盪所產生的起伏現象。如:「水波」、「海波」。
2.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文選.宋玉.神女賦》:「望余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
3.物理學上指由彈性體振動所產生像波浪一樣起落的現象。如:「音波」、「電波」。
4.永字八法之一。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也稱為「捺」、「磔」。
5.量詞。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6.姓。如漢代有波儁。
[動]
1.跑。如:「奔波」。明.李翊《俗呼小錄》卷一:「跑謂之波。」
2.逃。《法苑珠林.卷二六》引南齊.王琰《冥祥記》:「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波遷。」《樂府詩集.卷二五.企喻歌辭.橫吹曲辭五.四曲之一》:「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
[助]
元曲科白中常用作語助詞,置於句中或句末。同「吧」。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學士!我願為之,並不推辭,自有言語。」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ve
作者: 邵揮洲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波是指從介質中一點傳播到另一點,而介質無任何永久性位移的移動,是能量傳播的一種形式。最常見的波有機械波和電磁波,根據傳播方向與介質振動方向又可分為縱波(二者方向相同,如聲波)和橫波(二者互相垂直,如弦上的彈性波、電磁波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wave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輻射能量的外觀。所有無線電、光線等均是具輻射能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水面起伏的部分。
  2. [[名] ] 物理學中彈性振動的起伏現象。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ㄛ

1. 水因湧流或風吹產生的起伏。如:「水波」、「隨波逐浪」。《說文解 字.水部》:「波,水涌流也。」漢.枚乘〈七發〉:「紛紛翼翼、波湧雲亂。」宋.蘇軾〈赤壁賦〉:「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2. 擴及、影響。如:「波及鄰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文明小史》第二九回:「這時正因合外國交涉,處處吃虧,外國人犯了中國的法,辦不得,中國人犯了外國的法,那是沒有一線生機的,甚至波及無辜。」

3. 變化。如:「物價波動」、「軒然大波」。清.珠泉居士《雪鴻小記》:「花天變態,情海生波。」《紅樓夢》第九四回:「頭裡在這裡吃飯的倒先別問去,找不成再惹出些風波來更不好了。」

4.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東周戰國.宋玉〈神女賦〉:「望余帷而延視兮,若流波之將瀾。」《聊齋志異.卷一.嬌娜》:「年約十三四,嬌波流慧,細柳生姿。」

5. 跑。唐.韓愈〈論佛骨表〉:「老少奔波,棄其業次。」明.李翊《俗呼小錄》卷一:「跑謂之波。」

6. 逃。《法苑珠林.卷二六.敬法篇.謗罪部》引南朝齊.王琰《冥祥記》:「蘇峻之亂,都邑人士皆東西波遷。」《樂府詩集.卷二五.企喻歌辭.橫吹曲辭五.四曲之一》:「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

7. 永字八法之一。亦稱為「捺」、「磔」。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一.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8. 物理學上指由彈性體振動所產生像波浪一樣起落之現象。如:「光波」、「電波」。

9. 量詞。用於計算接續之情勢。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10. 助詞。元曲科白中,用於句中或句末,相當於「吧」。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心波學士!我願為之,並不推辭,自有言語。」

11. 姓。如漢代有波俊。

㈡ㄆㄛ,ㄅㄛ之又音。

注音: ㈠ㄅㄛ ㈡ㄆㄛ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波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