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浮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ㄆㄧㄠㄗㄞˋㄕㄨㄟˇㄕㄤˋㄏㄨㄛˋㄆㄧㄠㄗㄞˋㄎㄨㄥㄓㄨㄥㄖㄨˊ:「ㄆㄧㄠㄈㄨˊ」、「ㄔㄣˊㄈㄨˊ」、「ㄒㄩㄢˊㄈㄨˊ」。
  2. ㄆㄧㄠㄌㄧㄡˊ˙ㄉㄜㄖㄨˊ:「ㄈㄨˊㄩㄣˊ」。
  3. ㄒㄧㄢˇㄒㄧㄢˋㄖㄨˊ:「ㄈㄨˊㄒㄧㄢˋ」、「ㄊㄚㄌㄧㄢˇㄕㄤˋㄗㄨㄥˇㄕˋㄈㄨˊ˙ㄓㄜㄨㄟˊㄒㄧㄠˋ。」
  4. ㄅㄧㄠˇㄇㄧㄢˋ˙ㄉㄜㄖㄨˊ:「ㄈㄨˊㄇㄧㄢˋ」、「ㄈㄨˊㄊㄨˇ」。
  5. ㄎㄨㄥㄒㄩㄦˊㄅㄨˋㄕˊㄗㄞˋ˙ㄉㄜㄖㄨˊ:「ㄈㄨˊㄇㄧㄥˊ」、「ㄈㄨˊㄎㄨㄚ」、「ㄈㄨˊㄈㄢˋ」、「ㄈㄨˊㄏㄨㄚˊ」。
  6. ㄅㄨˋㄔㄣˊㄓㄨㄛˊㄖㄨˊ:「ㄑㄧㄥㄈㄨˊ」、「ㄒㄧㄣㄈㄨˊㄑㄧˋㄗㄠˋ」。
  7. ㄔㄠㄍㄨㄛˋㄖㄨˊ:「ㄖㄣˊㄈㄨˊㄩˊㄕˋ」。
  8. ㄅㄨˊㄍㄨˋㄉㄧㄥˋ˙ㄉㄜㄖㄨˊ:「ㄈㄨˊㄊㄧ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浮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
    【例】漂浮、懸浮、載沉載浮 ◎
  2. 飄在空中。
    【例】飄浮、空浮
  3. 顯現。
    【例】臉上浮現笑容。
  4. 飄虛不實的。
    【例】浮名、浮誇
  5. 輕佻、不沉著。
    【例】輕浮、心浮氣躁
  6. 表面的。
    【例】浮面
  7. 凸顯於表面的。
    【例】浮雕
  8. 超過、多餘。
    【例】人浮於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漂在水上或飄在空中。如:「漂浮」、「懸浮」。《詩經.小雅.菁菁》:「汎汎楊舟,載沉載浮。」唐.陳羽〈喜雪上竇相公〉詩:「千門萬戶雪花浮,點點無聲落瓦溝。」
2.顯現。如:「浮現」、「臉上浮著微笑。」
3.超過。如:「人浮於事」。《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形]
1.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貴於我如浮雲」。《文選.左思.吳都賦》:「陵鯉若獸,浮石若桴。」
2.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3.虛而不實的。如:「浮名」、「浮文」。
4.輕佻、不沉著。如:「輕浮」、「心浮氣躁」。
注音:
漢語拼音: fóu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相關資料連結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相關資料連結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û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漂在水面上或半空中。
反義詞: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ㄈㄨˊ

1. 漂於水上或飄於空中。如:「漂浮」、「懸浮」。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浮,汎也。」《詩經.小雅.菁菁》:「汎汎楊舟,載沉載浮。」唐.陳羽〈喜雪上竇相公〉詩:「千門萬戶雪花浮,點點無聲落瓦溝。」

2. 行船、渡水。《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唐.杜甫〈送韋書記赴安西〉詩:「欲浮江海去,此別意茫然。」《三國演義》第八二回:「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

3. 游泳、泅水。《舊唐書.卷一八二.列傳.高駢》:「浮水緣城,而入府第。」宋.蘇軾〈日喻〉:「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

4. 暫時的。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寒食前後》:「岸上遊人,店舍盈滿,路邊搭蓋浮棚,賣酒食也無坐處,又於賞茶處借坐飲酒。」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一.灤陽續錄三》:「主人父子先後卒,二棺今浮厝佛寺,當借資來迎,並述遺命。」《紅樓夢》第一○六回:「賈政看時,所入的不敷所出,又加連年宮裡花用,帳上多有在外浮借的也不少。」

5. 流動不定、變動無常。《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唐.羅隱〈感懷〉詩:「石徑松軒亦自由,謾隨浮世逐飄流。」

6. 顯現。如:「浮現」、「臉上浮著微笑。」

7. 超過。如:「人浮於事」。《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禮記.表記》:「恥名之浮於行也。」

8. 虛而不實。如:「浮名」、「浮文」。唐.李白〈留別西河劉少府〉詩:「東山春酒綠,歸隱謝浮名。」《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列傳上.杜審言》:「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

9. 表面。如:「浮土」。《文明小史》第三一回:「那街上一層浮土,是被風刮上去的。」《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其實我雖學了律法,也不過那些浮面,替人家打官司爭財產則有餘。」

10. 輕佻、不沉著。《六部成語註解.吏部》:「浮躁:性不定曰浮,性急曰躁。」唐.韓愈〈薦士〉詩:「杳然粹而精,可以鎮浮躁。」《幼學瓊林.卷三.人事類》:「孟浪由於輕浮,精詳出於暇豫。」

11. 罰。多指罰酒。《晏子內篇.雜下》:「景公飲酒,田桓子侍。望見晏子而復於公曰:『請浮晏子。』」漢.劉向《說苑.卷一一.善說》:「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㈡ㄈㄡˊ,ㄈㄨˊ之又音。

注音: ㈠ㄈㄨˊ ㈡(又音)ㄈ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浮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