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師氏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shī sh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ī shì
解釋:
1.女師。《詩經.周南.葛覃》:「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2.職官名。周禮地官之屬,掌輔佐王室、朝儀得失及以三德三行教育貴族子弟等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師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邱德修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師氏是周代職官名,與保氏並掌小學教育國子之職,又掌管司朝的事務。隸屬於〔周禮〕地官司徒。簡稱「師」,也稱「大司成」。典出〔周禮〕。〔周禮.地官.師氏〕云:「師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凡國之貴遊子弟,學焉。」鄭玄〔注〕云:「告王以善道也。文王世子曰:『師也者 ,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又云:「德行,內行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至德,中和之德,覆燾持載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敏德,仁義順時者也。〔說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孝德,尊祖愛親,守其所以生者也。孔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在三德之下,三行之上,德有廣於孝,而行莫尊焉。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師氏教之,而世子亦齒焉,學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又云:「虎門,路寢門也。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畫虎焉以明勇猛,於守宜也。司猶察也。察王之視朝,若有善道可行者,則當前以詔王。」又云:「教之者,使識舊事也。中,中禮者也。失,失禮者也。故書中為得,杜子春云:『當為得 ,記君得失若〔春秋〕是也。』」又云:「貴遊子弟,王公之子第。遊,無官司者。杜子春云:『遊當為猶,言雖貴猶學。』」
  為了讀者方便起見,將〔周禮〕原文語譯作:「師氏掌理教育,以善道報告周王。用三種品德教導世子和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第一是至德,為道德的根本;第二是敏德,是行為的根本;第三是孝德,據以知道什麼是逆惡的事情。又師氏教導三種德行:第一是孝行,見於親愛自己的父母;第二是友行,見於尊敬國家的賢良;第三是順行,見於尊事自己的師長,師氏上朝的位置是在虎門的左邊,察視周王臨朝時群臣的情況;若有可行的善道,即報告周王。善用國內合禮與失禮的掌故,教導世子和公卿、大夫的子弟。凡王公子弟與卿、大夫、元士的子弟尚未出仕的,都要在這裡學習上進。」
  師氏一職也見於其他文獻,如:〔尚書.顧命〕云:「(王)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詩.小雅.十月之交〕云:「棉維師氏」;鄭玄〔箋〕:「師氏,亦中大夫也。掌司朝得失之事。」〔禮記.文王世子〕:「入則有保,出則有師。……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這裡的「師」,即師氏。又云:「大司成論說在東序。」鄭玄〔注〕云:「此云樂正司樂,父師司成,即大司成,司徒之屬師氏也。」由此可見,師氏一詞不但見於〔周禮〕,也出現於〔尚書〕、〔詩經〕與〔禮記〕;而且師氏可簡稱為「師」,也可稱作「大司成」。
  總之,師氏為〔周禮.地官.司徒〕職官之一,與保氏並掌小學以教育國子之職,同時也掌管周王司朝的業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師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