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葛拉塞模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lasser Model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葛拉塞模式有兩個主要的核心:一是提供一個教室環境與課程,以滿足學生的歸屬感、權力、樂趣和自由等基本需求,以及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減少偏差行為;二是幫助學生選擇良好行為,以趨向個人的成功。此模式於一九八五年由美國精神病醫師葛拉塞(William Glasser, 1925~)提出,其主要概念如下:
  1.學生是理性的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選擇自己的方式表現行動。
  2.良好的抉擇產生良好的行為,壞的抉擇產生壞的行為。
  3.教師必須時常盡力幫助學生做良好的選擇。
  4.關心學生的教師不接受不良行為的藉口。
  5.學生行為的好壞,應該有合理的結果。
  6.班規是必要的,且需具有強制力量。
  7.班會是建立班規、班風、班紀的有效途徑。
  葛拉塞確信教師是良好訓導的關鍵人物,教師與學生在維持有效的訓導中有重要的任務。但是今日教師的責任比以往更大,教師的責任就在於維持下列的行動:
  1.強調學生的責任:良好的行為源自於良好的選擇,因此教師應強調學生負責。有關責任感的強化可以在班會中討論,並加以澄清。在學校期間,教師有意與無意的提醒學生在班會中研討責任感的建立與培養,這種持續的強調學生責任感,成就了良好的教室管理,及良好的師生關係。
  2.建立引導班級與個人成功的規則:葛拉塞強調班規的建立能刺激思考、責任感和自我反應。班規應由師生共同擬定,以促進個人和團體的成功。應參照年齡層次的能力和學生的其他實際狀況。另外,班規須能增強學生在校學習與研讀的基本理念。而且班規要經常修正,使其具有實用性。只要有班規,就要貫徹執行。
  3.不接受任何不良行為的藉口:為了有效管理,葛拉塞認為教師必須堅持不接受不良行為的藉口。另一方面,教師不應該接受學生未能實踐承諾的理由,否則就是打破了原本的承諾,反而有害學生。葛拉塞認為有心的教師,必須堅持「無藉口」的理念。
  4.要求價值判斷:當學生表現不適當的行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此不適當行為作價值判斷。教師可以使用價值澄清法,來幫助學生澄清行為的價值,引起學生對錯誤行為的價值判斷,有責任的做好選擇,促使學生選擇成功而不致失敗的行為。
  5.建議適合學生的行為改變方法:行為表現不佳的學生經常無法選擇良好的行為,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行為才是好的。教師應該建議學生二種或三種的適當的行為,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同時強化其選擇能力和責任意識,使學生遵守他們所作的選擇。
  6.求助於合理的結果:行為的合理與否,需依據學生所做的選擇。如今天某學生有意選擇偏差行為,那他在團體中就會自然的遭受隔離;反之表現良好的行為,自然獲得滿足和愉悅的結果。好的行為帶來愉悅,壞的行為產生痛苦,這種理念建立了人們在乎自己的生活,且能控制自我行為。
  7.要有耐心:教師工作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出現其想要表現的行為,必須經常幫助學生做選擇,讓學生為其偏差行為做價值判斷,要把明天永遠視為新的一天,且願意重新開始。簡而言之,有心的教師從不會放棄幫助學生,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學生獲得成熟、尊敬和榮耀的最佳希望。
  8.在班會中複習班規,強調責任感和研討問題:葛拉塞設計了班會,當作實施良好訓導體系的中心。學生在班會中討論有關學生的主題,重在深入探究問題,並提出解答,而非責難任何人。成功的班會使師生結合在一起。教師將班會模式作為解決問題、教育診斷、開放討論之用。
  在班會的討論中,有兩件事定必須做的,即確認問題,並尋找較適切的答案。學生不能只一味去發現錯誤、責難別人或處罰別人,學生應該去思考合理的價值判斷,而教師在這種前提下,謹慎的給予參考意見,並且分享學生在考試之外的信念。葛拉塞強調班會需實行才能成功。
  葛拉塞強調他所提出的教室管理模式,只在學生所願意選擇的情況下才產生效用,如果學生被迫與其理想衝突,這些建議就不具效用。學生若不會與學校作不斷的對抗,教師就有機會建立良好的紀律,他們一定開始努力使學校成為一個好地方。在這個好地方,個人能夠獲得支持與隸屬感,以及維持和諧的關係,並充滿歡笑喜悅的聲音。班規能發揮效用,學校行政人員應積極參與指導學生,建立模範及承擔責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葛拉塞模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