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識(佛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徐麗霞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識」,了別義,心(認知主體)對觸對境界(認知對象)能了識別,故曰識。梵語 ,意譯為「毗那」「毗若南」。 乃「vi」與 合成語,前者義謂分析,後者義謂知,故「識」即:分析對象而認知之能力。
  原始佛教,對於心之多種不同活動並未精細剖解為不同概念,心有時亦稱意,有時亦稱識,心、意、識三語詞混合使用,唯意較重心之思慮,識較重心之認知判斷。部派佛教於心之作用則明顯區分,如〔俱舍論〕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大毘婆娑論〕曰:「滋長是心業,思量是意業,分別是識業。」但仍以為「義雖有而體是一」〔俱舍論〕「心即是意,意即是識。」「聲雖有異而體無別」〔大毘婆娑論〕。識所依之根有六:眼、耳、鼻、舌、身、意,所取之境亦有六:色、聲、香、味、觸、法。依六根,緣六境,某一種根遇某一種境,即發生某一種識,識因此而分為六種,成為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前五識有形狀、處所,為可見之根,意識之根則否;前五識僅能各緣一境與現在,意識則能總緣一切境並兼緣過去與未來。而六識之體為一,起作用之門戶為六,經中喻為「六窗一猿」,以上慨係六識說之最早意義。
  大乘佛教唯識宗繼起,進一步將作用上之區分,推原至結構,認為作用不同,體亦有別,於是開列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六識,稱「了別境識」,總名為「識」,其作用偏於向外取境,能清晰識別對象。第七識末那識,稱「思量識」,梵語與第六識意識同,玄奘音譯為「末那」,避免混淆,不過,在心意識分類中,末那識仍特名為「識」,其作用偏於向內思量自我而加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 ,亦名為「心」;就自相言,此識以所謂阿賴耶為自體相,阿賴耶梵語,漢譯云藏,稱「藏識」,主要功能在積集色心諸法種子,為我、法生之根據,如倉庫之能藏物,有三義:一指能藏諸法種子,曰能藏,二指所藏之種子,曰所藏,三指第二能變識執藏此識為我,曰我愛執藏;就果相言,此識又稱「異熟識」,異熟之義,先以果實喻,亦有三義:一指異時而熟,如柑橘從生至熟,必不一時;二指變異而熟,如柑橘從生至熟,形味經種種變異;三指異類而熟,如柑橘從生至熟,其形味種類亦異,阿賴耶識亦如是,蓋自過去世來,造種種善惡業,至此投胎所得之異熟識體,全成不善不惡之無記體,所謂「因中善惡果,唯無記之異類而熟者」,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因而熟,故名異熟;就因相言,以所謂「一切種」為此識之因相,此識能執持一切色心諸法種子,又能與種子力令生起現行法,以能生起現行法之種子即望諸法為因義,攝藏於此識之自體中故,攝用歸體,具足一切。
  攝論宗於八識外,另立第九識,曰「無垢識」,亦稱「真如識」、「真識」、「如來藏識」,梵語音譯為「阿摩羅識」,完成九識說。說明眾生成佛之根本乃在自性清淨,眾生心與佛心一致,不過於現實上發為心意識而已,最後眾生之真實心靈從底層透出,而使心意識化為清淨,依此關係,眾生之真實心靈即不能與八識同一層界,遂產生第九識,而八識成為「妄識」或「真妄和合識」。地論宗、天台宗亦有人主張此說。其他,尚有:真言宗十識,八識外,立第九識「多一識心」,為生滅門之所依,相當於了知差別現象界之後得智,第十識「一一識心」,為真如門之所依,相當於體悟平等一如真理之根本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識(佛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