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霧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ˇ
部 + 11 畫 = 19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飄浮瀰漫於地面附近的水氣。會影響能見度。如:「霧氣」、「濃霧」、「薄霧」、「霧好濃,幾乎伸手不見五指。」
  2. 看不清事實的真相。如:「這件事情像一團迷霧,叫人弄不清!」
  3. 像霧的許多小水點。如:「噴霧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霧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氣溫降低時,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附著在小塵粒上,凝結成小水滴而漂浮在地表的現象。
    【例】大霧、濃霧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空氣中接近地面的水蒸氣,因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或冰晶,而漂浮在地表的一種現象。能見度低於一公里。如:「霧太濃了,幾乎伸手不見五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g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雲和霧並無太大差別,簡單而言,霧即是地面或海面的雲。霧常會造成人們生活的不便和環境的災害。
  在夜晚時刻,若地面氣溫由輻射冷卻而降到露點以下,則大氣中的水汽即會凝結形成霧,這種霧稱為輻射霧(radiation fog)。輻射霧的形成通常都和地面逆溫有關。若是有溫暖潮溼的空氣吹過冷的地表面之上,這時空氣溫度即會下降,若降至露點以下,即會形成平流霧(advection fog)。在暖流與寒流交匯區最常見平流霧。若溼空氣遇到山地,沿坡上升,在絕熱冷卻作用下,若溫度降到露點以下亦會形成霧,稱為上坡霧(upslope fog)或地形霧(orographic fog)。若是在近乎飽和的冷空氣中有水汽加入,則會形成蒸汽霧(evaporation fog)。在鋒面區,由於鋒面降雨使地面涼冷空氣很容易飽和,因此易形成鋒面霧(frontal fog)。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空氣中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凝聚成小水滴或水晶,瀰漫於低空中的自然現象。
    例如:罩霧 tà-bū(起霧)、雺霧 bông-bū(霧氣)。
  2. [形] 模糊、朦朧。也可使用疊詞「霧霧」。
    例如:目睭霧。Ba̍k-tsiu bū. (眼睛看不清楚。)
  3. [動] 水往上冒出來,常用在煮湯或燒開水沸騰時,鍋中湯水溢出鍋外。
    例如:湯欲霧出來矣,緊共鼎蓋掀起來。Thng beh bū--tshut-lâi--ah, kín kā tiánn-kuà hian--khí-lâi. (湯要溢出來了,快把鍋蓋掀開。)
  4. [動] 口中先含液體再將其噴出。
    例如:含血霧天 kâm hueh bū thinn(含血噴人)、霧水 bū tsuí(以口噴水)。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雺霧 相關客家語 濛煙濛沙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