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八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莊耀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八觀〕是劉劭所著〔人物志〕中卷第九篇篇名。內容在根據人的行為檢驗人物的才性。共提供了八種不同的方式作為觀察的角度。分別是:「觀其奪救,以明閒雜;觀其感變,以審常度;觀其至質,以知其名;觀其所由,以辨依似;觀其愛敬,以知通塞;觀其情機,以辨恕惑;觀其所短,以知所長;觀其聰明,以知所達。」
  「觀其奪救,以明閒雜」之意,如仁出於慈,仁愛見諸於行動,慈心則是內在的感動。但是有些人是「慈而不仁」,看見可憐的人可能憐憫流涕,但若需要分惠時卻又吝嗇,則吝嗇淹沒了仁。所以慈心不能克服吝嗇,就不能表現仁愛。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是恐懼奪其恤;厲必有剛,有厲而不剛,是欲望奪其剛,都屬此類。
  「觀其感變,以審常度」是說常人厚貌深情,所以要從觀其「辭旨」,明察其「應贊」入手。議論清楚正當,是明明白白的表達方式;訥言默識,是深奧的表達方式。能適當運用這兩種方式的就可以說是通達之人。說話閃爍、沒有根據又不正當的,是閒雜的人;能洞燭機先,先識未然就叫做聖;能思考深奧的事理叫做叡知;見識過人叫做明智;表現時又能韜光隱晦叫做有智慧,精微平常的事都能洞察叫做神妙;美好奇妙的事都了然清晰叫做疏朗;越測越深叫做實,偶然合事,徒事炫耀叫做不實;自己愛表現長處,則於德有不足;不矜伐自己的才能,則於德有餘。從表情、動作、言辭三者觀之,如果所說的話很和悅,而神情並不符合,就表示表裡不一;言不中聽而神情誠摯,是不善於辭令的人;話還沒說而怒形於色,是憤怒填胸的人;將要說話而藉生氣表達的人,是想強人聽他的話。三者合觀,雖有變化,仍然可知。
  「觀其至質,以知其名」是指除非是聖人才有中庸之質,否則偏材是各以勝體之質為名,如果有二至(兩種材質)以上,相互發用,則令名由此建立;骨直氣清,則休名生;氣清力勁,則烈名生;勁智精理,則能名生;智直彊愨,則能名生。集於端質,則令德濟;再加上學,則文理粲然。
  「觀其所由,以辨依似」是教人辨別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方法,就是觀察其根據。如「直者亦訐,託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直質而又溫和的人為德,直質而好攻訐的人為偏頗,純訐而不直的人為依似。偏頗和依似表面相同而其實不同。如輕易承諾的人,表面像剛正,其實是寡信;不斷換方式,表面做多能,其實是無實效;銳意躁進的人,看似精明,其實是不能久耐;譴責人的人看似精察,其實是瑣碎煩亂;好行小惠的人看似施惠,其實終將無成;表面迎合別人的人看似忠誠,其實是陽奉陰違,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例子。有大用權宜之行的人,看似大奸,其實有功;大智慧的人看似愚蠢,其實內心澄明;博愛的人看似飄渺,其實博厚;正直的言諫看似攻訐,其實忠誠;此皆為似非而是之類。
  「觀其愛敬,以知通塞」是說愛是情親意厚,讓於內而感於物;敬是嚴肅其容,謹慎其行,見於外而正物。人情之質有愛敬之誠,但是愛不可少於敬,少於敬則廉節的人歸向他,而眾庶則否;愛多於敬,則廉節的人不願親近,眾人可樂致其死命而效力。與是通,不與是塞。
  「觀其情機,以辨恕惑」是說明處人情之樞機,以辨別是推己以度人,抑是固執己意。人情皆欲處上而惡居下,皆喜杼其所能,而惡不杼其能,皆好自伐而惡人犯其所乏,皆欲處前不願居後,皆欲求勝而不欲下人,皆欲掩其所短而見其所長,故人之情莫不欲遂其志而處上,所以君子接物,人犯之而不與計較,能以己度人,小人則否。
  「觀其所短,以知所長」是說偏材之人不能圓融無礙,故有所短,如直之失是訐;剛之失是厲;和之失是愞,介之失是拘。失則為短。故有長者,在偏材之人表現,必有其短以為徵,有短者之徵,未必有長。
  「觀其聰明,以知所達」是說人物以聰明為尚,以之帥仁,則無不懷恤;以明帥義,則無不勝任;以明入理,則無不通達。如果缺乏明智,無以能遂。所以好名而實不充則迂虛,好辯而無條理則辭煩,好用法而不能深思則刻削,好使術而計不足則詭詐。以上八種觀察人情的方式謂之八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八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